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8-12-12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闻弦歌,知革新,悟初心
读《“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全国三八红旗手、小提琴演奏大师俞丽拿的初心》有感
作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莫辛夷  阅读次数:6589

微信图片_20181212154605

 

  我自小便极为喜爱古典音乐,因此这篇文章给我触动很深;它让我看到一位中国人自己的小提琴演奏与教育大师的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生活的改变不但表现在银行存款的数额,也不但表现在城市的扩张和建筑的高度,更深刻地表现在我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表现在我们耳濡目染的本土音乐大众文化。[1]


  文章中的俞丽拿有三个身份——“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园丁’,更是一位勇敢无畏的奋斗者”。小提琴原本是古典西洋音乐的演奏载体,在大众审美文化中并非主流;俞丽拿便逐渐明晰了“让小提琴说中国话”的艺术取向,又加以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与信任,广东民乐《步步高》、越剧名曲《梁祝》等被改编成小提琴曲录入唱片、搬上舞台。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小提琴说中国话”,是对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的包容吸纳,开阔了国人眼界,丰富了审美对象的多样性;“用小提琴讲中国故事”,则让中国本土的、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作品走向国际,用音乐这一超越国别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我对此也有亲身的经历体会。我从小学习钢琴,亲戚朋友做客或是出门拜访时大家常常点名表演,我弹巴赫、舒曼,总归是没什么人认真听的;而弹即便是曲调简单的《沂蒙山小调》、传唱度不是那么高的《彩云追月》,也是更为受人欢迎的。高中时期随合唱团出国演出,再不像老师早年都选外国歌曲,而是必上一首江西民歌《斑鸠调》,格外得国外听众喜爱。开放和改革从来也都不是单向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西方音乐文化输入中国为主;但慢慢地中国音乐作品“走出去”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化对外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2] 这离不开俞丽拿们的才华与努力,我也深深感动于她终身坚持的初心与使命。


  俞丽拿之贡献还在于对中国小提琴人才的培养。她待生如子,像远在重洋汇报比赛喜讯的学生,她都知道是不是少了换洗衣物[3],师道师德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在学生身上赚钱,一心要让中国小提琴在世界上享有更高的地位,我读来感动非常。


  演奏与教育事业的辉煌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文化的变化,俞丽拿本人的人格精神更浓缩了改革浪潮下人民优秀楷模的精神特质。敢想敢做的魄力与才华,病痛缠身下坚守在教育事业前线的坚强与执着,“不服老”的毅力和决心,重情义的亲和温柔,紧跟时代的对新事物的接纳包容等等,以及最让我敬佩的对祖国对民族的文化弘扬的永恒追求。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青年人要珍重学习之处。俞老师学小提琴,能发现群众不喜爱的原因,能勇敢尝试改变的方法,能心系祖国之小提琴在国际上的声誉地位,能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贡献己力。


  我联想到自己曾在业余时间自学了国画中工笔白描这一画种,也曾向外祖母学习了中国剪纸,一次偶然我的“作品”被用于制作书签和明信片,且广受欢迎;传统文化或许有些时候在年轻群体中表现得不那么“高调”,但就像俞老师用小提琴重讲梁祝故事,如果我们能突破固有的模式,让思维更为开放,找到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扬形式;并且有更多的像俞老师一般的即使身处变化日异的环境依旧坚守初心的使命的主动承担者,便是向着文化之复兴矢志前进。而我们即使并不从事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工作,也当汲取俞老师身上的可贵品质,内化为自己不懈奋斗的动力。


  琴声无边,绕梁不绝。俞丽拿们推动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着中外艺术的和谐交流。而我们年青一代,当做他们精神的学习者与践行者,事业的继承者与传扬者,从改革到开放,从解脱束缚到独立成熟,新时代下的我们永远在路上。



[1] 《三十年文化变迁:一路狂欢》凤凰网(注:原文引用)
[2] 《莫言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改革开放促进文化繁荣》中国西藏新闻网2018-04-28(注:词语修改)

[3] 《忆恩师俞丽拿 | 琴声无边,绕梁不绝》搜狐网2017-10-18(注:事件参考)



荐稿人:xwf 2018-12-12  执行编辑:xwf 2018-12-12  责任编辑:ffy 2018-12-12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我们家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那条泥巴路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