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9-11-28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心之所向,即我所往 |
作者: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胡雨辰
阅读次数:5899
|
吴王戈,越王剑,共渡却无嫌;姑苏恨,会稽泪,同舟恰如烟。时光错,岁月没,千年广厦一朝破;大中国,曰贫弱,非医工莫若。救中国,扶贫若,共聚同济德文医学堂,同心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同舟共济》[1]
那是2018年的夏天,炽热的风夹裹着少年的梦想与憧憬。我满怀希望地填下上海这座城市,填上同济大学。一纸通红的录取通知书,有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那是繁华的魔都,那是荟萃了全国乃至全球精英的大上海,那是我未来求学的地方。以工科名世的同济,正向我展开她宽容博大的怀抱。 那是1929年的初秋,16岁的少年胸怀大志,放眼世界,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考入了国立同济大学。忐忑吗?紧张吗?期待吗?是挑战还是机遇?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彼时还只有16岁的少年来说,都是未知的。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家乡闭塞落后,上海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洋人穿梭,高楼林立。二三十年代繁华的夜上海,着实看花了少年的眼。但少年懂得这一切的繁华背后,是积贫积弱的祖国;少年知道当求学报国,所以一切喧闹繁华,与书桌无关。 “阿豪——”16岁的你,面容稚嫩,却不掩眼中的清亮光芒。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你,然后走近你,了解你。在大一开学的《同舟共济》舞台剧上,我看到了被演员动情演绎的你。走过了90年的光阴,走过了战火纷飞下流离失所的年代,走过了一穷二白的祖国,看到16岁的你,面对祖国工科领域的几乎一片空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科;看到你学习德语法语,为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看到你学习工科课程,慎重考虑未来人生,从机械专业转攻土木工程,以全优成绩毕业,从此一生贡献给了土木桥梁。 对,那个16岁的少年,是学霸阿豪,是同济大学的李国豪老校长,是国之英豪,是我无比钦佩、肃然起敬的老教授。 我现在一一看过少年的求学经历,就像是手捧一份人生指南。也许一个人求学在外,总是有很多很多个彷徨犹豫与抉择的瞬间。我或许没有少年那样的宏图大志,也没有少年那般的勇气与坚定,可我却也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也想拼命努力,也想实现理想,也想憧憬很大很大的未来,也想为国家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国豪校长——”中年的你,多了一分温润沉稳,却不减当年的初心热血。 那是战乱的年代,我看见你高瞻远瞩,一心一意为心爱的同济工作,为全校师生作打算,在离乱的时期不落下科研教学;在偏僻的李庄寻得一方宁静的天地,不仅保证正常教学,而且切实地为一方百姓带来了福音;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年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同济大学分离出去,转变为土木类专攻院校。 当年的你,有犹豫吗?有彷徨吗?有不舍吗?所有的黑暗与奋斗,我都看不到,我只看得到现在的成就与光芒。可我愈是想到这成就的伟大,我就愈是钦佩当年你的勇气与魄力。 现在的你,看到这欣欣向荣、无限生机的学校了吗?看到这座充满学术气氛、四处洋溢着国内外师生愉悦交谈声的校园了吗?看到这所跻身国际一流的大学正散发着历史与未来的魅力了吗?你若能看到你心爱的同济,现在正如你所期望的那样,稳步发展,蒸蒸日上,你该有多欣慰。 你不会想到,你当初的决定,成为了同济大学发展的最有深远影响力的决定;你当初的工作与成就,成为了无数同济人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你当初的研究,一石一桥,一木一梁,筑成了现在繁荣富强的中国。 舞台剧台上的历史一一闪过,当时间飞速切换到现代,当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时,当所有的同济人摘下工作帽欢呼时,当祖国的辉煌一一展现时,当同济人和其他千千万万为祖国奉献的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誓与祖国命运共进退、事业同发展时,台下的我,热泪盈眶。 舞台剧台下的我们,在这辉煌历史的感染下,悄悄地在心底埋下隐秘却伟大的梦想。也许未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许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彷徨与迷茫,但是这一切一切的汗水与泪水,我们都会用来浇灌这萌芽的梦想。 也许对于一个大一学生来说,读懂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泱泱华夏、五千年赫赫文明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点点滴滴中,总有那么些瞬间,深深触动内心。这盛世强国,未来应该有我们的一份力量。也许我们仍稚嫩青涩,仍未知懵懂,但我所见即是我眼中的祖国,我所思即是我心所向,我所往,即是我正在奔向的未来更繁荣富强的祖国。 注:[1]《同舟同济》舞台剧配乐《传说》歌词 (词:钱正 曲:彭程) 荐稿人:xwf 2019-11-28 执行编辑:xwf 2019-11-28 责任编辑:ffy 2019-11-2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