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11-1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09-11-10 第9版

如何让职业常青
作者:#邱庆剑 蒋春明 蒋安平  阅读次数:40017

    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创出业绩,做一个与企业一同成长的人。在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下,身在职场,难免面临经济衰退和裁员,如何才能稳定自己的工作,本书作者阐述了一种如何让职业常青的方法。

 

   不要让“怀才不遇”害了你

      心态决定着稳定,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总是找不到归宿感,又何来职业常青呢?

      这些年来,我碰到过很多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这些人,无一例外地事业不成功,过着窘困的生活。他们中间,有的是真的人才,可惜他们没有好的心态;而另一些人则根本无才,之所以认为有才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

      200510月,我去人才市场招聘一位总经理助理。来应聘的人还真不少,其中有一位博士生的简历打动了我,我当即约见了他。

      “我之所以投递简历,是因为想借此机会接触你们。事实上,我的目标是做总经理。”博士生这样对我说。

      “我们所招聘的是总经理助理,其晋升方向就是总经理。只要你努力工作,一定可以实现你的目标。”我说。

       可他说他想马上就做总经理,理由很简单:他是博士生。

      “你对我们行业了解吗?”我问他,“做总经理,一定要有相当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相应的管理能力。”

       他坦率地说他对我们行业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坚持要做总经理,因为他的学历决定了他必须“高起点”。

       我心里有些哭笑不得,委婉地拒绝了他。我觉得他的心态没有放平。别说博士生,即使是博导,如果对一个行业一无所知的话,都相当于从零开始。没有归零的心态,如何能够干好工作呢?心态摆不正,不可能做好工作。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当我再次到人才市场去招聘时,又碰到了这位“高才生”。

       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北大、清华的学生,一律不予聘用!

       北大、清华是国内第一流学府,这里出来的学生,理所当然是“抢手货”,何出不聘用之言呢?我想,大约也和学生们的心态有关:我是北大或清华出来的,我的起点理所当然要比其他学校的学生高,一开始就得给我个中高层管理者当,不然我就无法心平气和地工作。要知道,在学校里无论得了多么高的学分,于工作实践而言还是处于零的起点,在进入具体的行业,对该行业的经验更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形下如何“高起点”?给你一个总经理职位,你也未必能够胜任。

   让上司决策,而不是让上司思考

      帮上司动脑筋。替上司分忧解难。这样的人,将被上司长期留在身边,职业常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没有哪一位管理者愿意下属把皮球踢给他,更没有哪一位管理者会在布置工作之后,又去等下属把它踢回来。下属就是聘请来解决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留之何用?

       向上司汇报工作之前,先想好方案。上司是给你做选择题的,而不是替你做思考题的——上司要做的是回答你选哪种方案,而不是替你制订方案。

       为上司分忧解难,是员工的重要义务之一。能够为上司分忧的人,一定是工作最稳定的人。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高层管理者一进办公室,他门口沙发上就坐满了人,排队等着汇报工作。

       甲捷足先登,率先敲门进去:“某某地方出了问题,您看怎么办?

       管理者和甲讨论一番,花去半小时或一小时。

       甲出来,乙敲门进去:“某某地方出了问题,您看怎么办?”管理者和乙讨论一番,花去半小时或一小时。

       乙出来,丙敲门进去:“某某地方出了问题,您看怎么办?

       管理者和丙讨论一番,花去半小时或一小时。

       有时候,直到深夜,管理者的门口还坐着一排等候的人。

       没有做过管理者的人,可能不知道管理者的时间有多么宝贵。职位越高的管理者,他所负担的责任就越重,管理者的时间,更多地应该用在思考方向性问题上面,而不应该让具体事务占去太多时间。

       很多员工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去汇报工作时,总是带着问题,希望管理者给他解决。管理者接待他,肯定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和他讨论,最后拿出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是很费时间的。

       这样的员工,在我看来,是典型的“踢皮球型员工”,而且不是踢向同级,是踢向上级。他们这样做,可能基于几种原因:一是懒惰,不想去解决问题;二是推卸责任,他们潜意识中在这么说:“我已经跟领导汇报了,没能解决是领导的责任”;三是求安全,让上级拿主意,将来即使错了,也是上级的责任,“是上级叫我这么干的!

       凯马特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该公司发生过一件事被管理界传为笑谈。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部门经理遇到了一个问题,他请示他的直接上级:“这该怎么办?”上级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转过头去请示上级的上级,上级的上级还是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去请示上级的上级的上级……最后,请示到了总经理帕金那里。帕金事后回忆起这件事,无可奈何地说:“没有人愿意为公司去思考,只是一味地把问题往上面推!”该公司的没落,应该和各级人员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

       管理者的职责是布置任务,然后要求结果。至于怎么去搞定,那是下属的分内之事。只有涉及决策而下属又没有权力决策时,才需要管理者动脑筋。

       管理者要做的是选择题,而不是思考题。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下级来汇报工作时,不要老是问管理者:“您看该怎么办?”而是对管理者说:“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几种解决方案,您看用哪一种方案?

       做选择题,就是在ABCD几种方案中选择其一,要比做思考题容易得多,除非管理者认为还有更好的方案。

   

   方法是事物的灵魂

       工作有方法,业绩才有突破;业绩有突破,职业才会常青。

       事物本身没有灵魂,但如果你有了方法,事物便有了灵魂。你用方法把握事物的灵魂,一切事物便能如你所愿。

      作为一名劳动价值供应者,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的劳动至多是无效劳动。

      无效劳动是创造不了价值的,无效劳动不能参与社会价值分配。“员工是主人,又是劳动价值供应者”这一角色定位要求我们供应的劳动价值必须是有效劳动。

      要做一名优秀的劳动价值供应者,就得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方法常常成为一个员工优劣的分水岭。优秀员工无论面临什么困难,都会找到突破口,变难为易甚至化无为有;而不优秀的员工只知道收集一大堆借口回来复命,并证明“根本没有可能”。

       2006年,我发现外地一个分公司问题很多,采购人员乱报价格,库管人员不认真清点入库数量甚至虚入库,财务人员核算不认真,生产人员浪费甚至人为毁坏原材料,安保人员形同虚设财产物资进出工厂不实施清点等。

      我派了一位姓陈的经理去整顿。一个月后,他回来了,给我的报告是:“没办法整顿。”最后,陈经理还给我提出了一个建议:鉴于这个公司这么难管理,还是迁回总部来。

       他说的的确是事实,可因此就说没有办法是我无法接受的。另外,那个公司是一个小公司,迁回总部并不是不可能,但如果因为难管理就迁回来,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呢?

      无奈之下,我又派了一位姓李的经理去整顿。

      5天之后,李经理发回详细的调研报告,同时发回一份简短的处理方案请我批示。

      他认为一切问题都出在人的激励机制上面,他的方案是将整个公司管理划分为材料采购、材料入库、生产、成品存储、核算、物流、安保几个环节,鼓励每个环节的人员去发现其他环节人员工作中的失误或舞弊,被发现者给予重罚,而发现者按为公司挽回或避免损失额的30%奖励,不论额度大小,最低奖励不低于5000元,最高额度不封顶。

      我认为这个方案非常不错。因为有奖励,所有人员都会主动去找其他人员的问题;因为有处罚,所有人都会自觉做好自己的工作,免得被他人抓住辫子。如此一来,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我当即批准了这份方案。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这个公司涌现出了一大批处罚单和奖励单,最高奖励是12万元,是奖给一位发现库管虚入库的财务人员的。这些奖励当然也引发了无数“红眼病”的阻挠,但我们坚持了下来。这个公司的管理也彻底上了大台阶,如今早已是整个集团中的管理标杆。

       一个说没有办法,一个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就是差别。两年多过去了,陈经理已经在末位淘汰中离开,而李经理则步步高升做了集团总经理助理。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相信事物是有灵魂的,相信方法就在某一个地方,脱颖而出的人总是那些找到方法的人。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烂苹果故事”。

      美国新墨西哥州有个叫杨格的果园主。一次突降的冰雹,将其园内的苹果打得个个伤痕累累。就在大家唉声叹气时,杨格灵光一现,他马上按合同原价将苹果运往全国各地。与往日不同的是,他在每个苹果箱里多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道:“亲爱的买主们,这些苹果个个受伤,但请看好,它们是冰雹留下的杰作,这正是高原地区苹果特有的标志,品尝后你们就会知道。”买主们将信将疑地品尝后,禁不住个个喜形于色,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高原地区苹果特有的风味。正是这种稍加包装的危机营销,意外地使得杨格这一年的苹果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卖得好。

       在我们身边,有着无数的“烂苹果”,能不能把“烂苹果”换成钱,就在于有没有方法。其实,无论什么困难,深入分析起来,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之,我们要成为方法的主宰,而不是成为借口的牺牲品。作为一名劳动价值供应者,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的劳动至多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是创造不了价值的,无效劳动不能参与社会价值分配,对于这样的员工,给他低薪水,都已经是对他格外照顾了。我常常鼓励我的员工:关起你借口的闸门,打开你方法的水龙头,让你的智慧因为水龙头而舞出精美绝伦的飞泉。

    (喻心达摘编自《职业常青》  邱庆剑  蒋春明  蒋安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荐稿人:lry    日期:2009-11-15    执行编辑:lry  日期:2009-11-16   责任编辑;wdl 日期:2009-11-23

109:本文自《学业事业》栏转入。2009-11-29 

0
 


下一篇读《给大学生朋友的一点建议》有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