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9-1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9月14日第9版

186封手写信和他们的“树洞”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敬丹、吴振东.  阅读次数:5376

142.jpg

张桁嘉(中)在沟通学生工作。  (同济大学供图)


  2020年公布的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名单中,张桁嘉是最年轻的一位。

  今年29岁的他,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

  6年前的开学季,张桁嘉迎来了自己带的第一批学生。年级大会上,他走上台和大一新生见面,学生们都惊讶:原来刚刚坐在第一排的这个男生不是自己的同学,是老师?

  接着,这个“男生”又有“惊人之举”:他布置了一项“开学作业”:请每位同学给他手写一封信,可以介绍自己,或者聊聊大学的生活规划,也可以讲讲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

  要手写,还得贴上邮票给老师寄去,有学生觉得新鲜,也有人觉得“土”,但学生们还是完成了这项作业。

  没想到,他们在毕业时,收到了张桁嘉的回信,同样是手写的,很多也是寄来的。只不过,负载了4年时光,他们读信时的心情已和当初的“萌新”大不一样。

  “四载韶光,我曾认真地迷过路,又在不小心之间闯对了路。写信、回信,拼凑和总结了四年的错与对,也铺画了未来十年的奋斗方向。”一位学生说。

 

学生的信,让他成了“树洞”


  像年级大会上“潜伏”在学生座位中一样,开学前,张桁嘉已经在新生自发组建的QQ群里“潜水”许久。“我就看看不说话,就看他们聊什么,学习他们的‘话语体系’。”

 

  其实,彼时的张桁嘉只比学生大5岁左右,年龄相近就是他和学生交心的天然优势。熟了以后,学生叫他“嘉哥”。如今读研三的学生刘安娜这样评价他:“嘉哥的朋友圈对我们全开放,平时说话也挺逗的。”

 

  对那项“开学作业”,张桁嘉的初衷是更好地认识学生。不过,包括两个层面:既让老师认识档案资料以外的学生,更让学生给自己“画像”,学着去了解自己。后者甚至更为重要。

 

  他知道,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阶段的重要转变,成长从此更加立体。“自己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长处短板、人生理想,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手写一封信,是对应这种思考的仪式感——没法复制粘贴或者飞速删除,必须得想好了再动笔。

 

  成为辅导员,张桁嘉想做“青春路上的摆渡人”。而学生的信,让他首先成了“树洞”。信纸上,不同笔迹写着青春、憧憬,还有心事、迷茫。

 

  有“95后”新生写文言文跟他打趣:“有一导员兮,见之不忘……”有的热情介绍家乡美食,告诉他“想要土特产可以私聊”;还有的又写又画,叫他“帅帅萌萌的导员”。

 

  嘻嘻哈哈中,他们信任张桁嘉,跟他说了很多“不知道”:进入大学,时间更加自由,但似乎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怎么学;学校好大,但自己性格内向、圈子好小,不知道怎么认识更多人;上海跟家乡太不一样了,不知道如何选择未来去向;还有人问他,张老师,我可以谈恋爱了吗?

 

  “能写出这些困惑,其实是学生在‘打开’自己,做成长的探索。对学生来说,信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出口;对我来说,信是我走进每个学生内心的通路。”张桁嘉说。

 

  张桁嘉建了一个电子文档,把学生们的问题梳理出来。“摆渡”,化于师生相处的所有点滴里。他记住哪个学生讲了自己家庭的困难,及时告知相应的帮扶政策,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信息;看到有学生想转专业,又没搞清楚想学什么,他引导学生不要抵触,先去吸收、了解,再做决定;观察到有的学生相对封闭,不大和同学交流,他就在组队大作业里主动和学生“成团”,助其“闯关”……

 

  有学生觉得,张桁嘉一直在“潜伏”,但又阳光地出现在大学生活的每个瞬间。

 

给学生“无比珍贵的礼物”


  通过写信,学生也在观察自己的成长。王晨杨就是在大二时才给张桁嘉写信的,从学习、社交到兴趣、思想,她总结了自己的大一生活,说那些都是“无比珍贵的礼物”。其中,她特别提到在中共一大会址做志愿讲解的经历。

 

  中共一大会址,是张桁嘉最熟悉的红色地标。从高一起,他就成了那里的志愿讲解员,讲解词烂熟于心,文物展品如数家珍。

 

  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中成长,在青春激扬的岁月里传递火炬。用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一直是张桁嘉的追求。

 

  从2015年起,在张桁嘉指导下,学校先后有25名学生加入一大会址志愿讲解队伍,他和学生一起为超过700批次近3万名参观者讲解党史。这25名学生全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17人已经入党。

 

  “讲解党史必须要有一份信念感。只有自己信念坚定,才会感染别人、打动别人。”他时常这样提醒学生。

 

  王晨杨一度为3万字的讲解词“痛苦”,却在啃下来之后“收获一朵绽放的花”。她说:“从那之后,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实现它的愿望不够强烈。”

 

  亲近红色历史也激发思考,有一些“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一些知道“应该去做的”,现在知道了“为什么要去做”。在王晨杨的“大二心愿单中”,有一项写得特别工整、有力,那就是“入党”。

 

“我不‘操心’,我只有初心”


  高华记得,本科毕业典礼上,张桁嘉一个一个叫出包括自己在内的186名学生的名字,声音逐渐哽咽。那一刻他意识到,四年时光也是“嘉哥”非常珍视的记忆。

 

  在张桁嘉家中,186封信,连同一张张毕业合影,摆放得整整齐齐。

 

  学生们陆续打开他的回信——

 

  “不要变得平庸,不要变成啤酒肚,永远做个元气满满的少年。”

 

  “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一定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为家庭做一些改变。”

 

  “每个年纪都有自己特有的魅力,每个年纪也有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做好自己,活出精彩。”

 

  ……

 

  “嘉哥”的话,留在他们人生的新起点上。

 

  陪一批学生走过四年,张桁嘉也到了总结与自省的时刻,他打开话匣子:“我会做这些,很多都源自一位老师的影响,她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丁凛。”

 

  在上海市向明中学,进入丁老师班级时,张桁嘉就领到了写信的“作业”:写下对自己的认识、对未来的想法。“等我们毕业时,她把信还回来,让我们自己对照,体会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张桁嘉说,“好老师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经过耕耘和浇灌,就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我也想做这么一个好老师,帮助我的学生更好地成长。”

 

  开学季,我们走进向明中学的课堂,正在上课的丁凛语速很快、充满活力。“我1998年当老师,当了23年班主任,停不下来。”丁凛说,“我不觉得老师操心,‘操心’有劳累的意味,我不‘操心’,我只有初心。”

 

  上课铃响,丁凛在黑板上写下单词“happiness”(幸福),这是这堂课的讨论主题。

 

  时光回到十几年前,张桁嘉也参与过这个主题的讨论。“当时,很多同学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早点高考,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丁老师会问‘然后呢?’”

 

  现在,张桁嘉有了不同的认知:持久的幸福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做老师、帮助学生成长,让他感受到极大的价值。

 

  黑板上,丁凛在“happiness”旁写下“achieve what you strive for”(收获你为之奋斗的)。她告诉学生:“幸福一定是自己奋斗来的,我所追求的,就是你们能在学校学习知识、享受成长,这会成为我的幸福。”

 

  同济校园里,张桁嘉感同身受。“辅导员要做的,不仅是在日常相处、各种形式的谈心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还要鼓励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坚持下去,在最好的年纪敢于体验和试错。”

 

  擦掉上一句话,丁凛又写:“‘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不是目的地,而是过程。”

 

  “人生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趟旅程。”这句话也是张桁嘉的座右铭。无论做“摆渡人”还是“树洞”,他希望和学生一起树立理想,探寻人生,自我实现,找到幸福。




荐稿人:lry  2021-09-14  执行编辑:lry  2021-09-14  责任编辑:xwf  2021-09-17

0
 

上一篇深切怀念沈枋同志
下一篇汪品先夫妇捐二百万设“海洋奖学金”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