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2-06-20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同济大学关工委办公室

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
——同济大学老专家、老教师汪品先院士对我的启发
作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谷子  阅读次数:9721

  2021年4月,一位老教授晚上下课后冒雨骑单车返回办公室工作的视频火爆网络,短时间内“可爱汪先生和他的魔力小单车”引起了数十万网友的围观与致敬。这位老人就是被尊为“深海勇士”,自称“科普老顽童”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


“深海勇士”为海洋科学奋斗终身


  汪品先生于1936年,青年时期留学莫斯科,在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下学成回国。他兴办海洋地质专业,开拓、发展了古海洋学,是我国海洋研究领域里的泰山北斗。


1655689457637293.jpg

(作者:谷子)


  汪品先认为“中国近一两百年的败落,从海上开始;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从海上立足。”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团队奋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推动我国“深网、深潜、深钻”事业发展。他培养优秀人才,致力于形成 “中国学派”,强调中国人要有自己的科学话语体系,不可拾西方国家的牙慧。他极力促成亚热带“低纬驱动”学术假说,打破由欧美人把控的世界气候变化根本驱动力在高纬度地区的论断,旨在解决“气候演变”大科学问题。

  即使年纪已高,汪品先对“海洋强国梦”依旧壮心不已。2011年至2018年,他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主持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该项目推动了人类对深海的认知边界,对我国取得南海深部科学问题上的主导权有重大意义。2018年,时年82岁的汪品先亲赴南海,短短9天内连续3次深潜1400米。人们担心汪老的身体健康,他却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你不上山下海,你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在场众人无不为汪老的“精业”精神所折服。

 

 “科普老顽童”为传递薪火不遗余力


  在刻板印象里,科学意味着晦涩,院士更是高深莫测的。而在“网络新人”汪品先的账号里,他自称“科普老顽童”,用最朴实有趣的语言讲解深海的奥秘。“地球上水最多的地方在哪里?”,“世界上真的有海怪吗?”,“世界上有五颜六色的海吗?”,一个个奇妙的问题撩动着青年朋友们的心弦,也为汪品先带来了近150万的粉丝。其实对于我们同济大学校内的朋友们来说,在“火爆全网”之前,汪院士的《科学与文化》课程早已“火爆全校”了。300人的报告厅节节课座无虚席。而汪品先同时还是《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册的主编,并著有科普读物《深海浅说》。

  有人向汪品先问到,花费这么多经历在科普上面科研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做值得吗?他却说,用科普的语言将研究成果传播给大众,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多年以前,汪品先看到日本小朋友穿着制服,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参观,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差异在中国进行科普十分困难。从那时起,科普的信念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笑谈,现在中国“科普的时间来了”,为了中国青少年的发展自己特别愿意出力气。

  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汪品先对名气淡然,对网络另一端的学生们充满热忱。上海科技节邀请他去走红毯,他拒绝了,坦言道“我赞成给科学家荣誉,但是我走不了,我不是明星”。看到网络上青少年朋友们发来的雨点般密集的弹幕,“汪爷爷”心里无比开心,笑言“现在通过互联网可能有几万人在听了,我当然会更加认真。”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汪品先院士是我们同济大学的老专家、老教师,是我校的无价之宝。他在青年时期学成后放弃一切优渥的条件,回到了当时并不富裕的祖国,用专业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用潜心求索为海洋研究领域留下一座座丰碑。随着我国社会条件的发展,“全民科普”机会的成熟,汪老拥抱新技术,走在科普工作的最前沿,全心全意为数百万青少年朋友传播海洋知识,在祖国的未来一代心中埋下科学的火种。

  同时,汪品先院士也是我们国家无数老专家、老教师的代表。他们热爱祖国,燃烧一生,与时俱进。在年轻时,他们面对艰苦的物质条件毫无怨言,毅然投身于国家需要的科研攻关领域。他们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待到新时期的来临,他们比年轻人更有经验,能更准确判断形势,能够结合新技术在最关键的地方发挥作用。他们甘为人梯,运用自己丰富的积淀泽被未来的一代。

  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怀着无比光荣和崇敬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我们应该向老一辈专家、教师学习,致敬。学习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学习他在科研攻关上的拼搏奋进和脚踏实地;致敬他们紧随时代潮流,勇于思变,用经验与新技术结合做出贡献,致敬他们关心青少年成长,对培养祖国未来一代的工作全心全意!

1651537215605613.jpg     



荐稿人:xwf 2022-06-20 执行编辑:xwf 2022-06-20 责任编辑:ffy 2022-06-21

1
 

上一篇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
下一篇以潘际銮院士为榜样,“焊”卫国家科研高地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