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2-07-02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同济大学关工委办公室 |
向人生索取,不向命运祈求 |
作者: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 楠
阅读次数:13909
|
“命运”一词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负载词,但再没有哪个民族对“命运”一词进行过更详尽的描绘与阐述,也再没有哪种文化像华夏文明一般直面“命运”,而非透过其重重的面纱去看它。 法国总理蓬皮杜说“命运”即偶然:“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培根将机会看作“命运”:“聪明的人造就机会多于碰机会”;爱默生并未直言“命运”,而是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而对于伏尔泰而言,世上本无所谓“命运”一物:“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命运”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种文学作品中,甚至成为了奠定整个作品基调的关键。在一些语境中,“命运”一词似乎却象征着与生俱来的“命定”。命为人一生之所归,好命、坏命、富贵命、贫夭命,似乎早已前尘注定。 “此乃命也”,似乎无论在人生的十字路选择了哪一条路,都不会改变既定的命运,所谓“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小时候读《红楼梦》的时候一直在想,既然书中人各自的判词早已写好,只待所谓命运启程,大观园中群芳的抗争到底有什么意义?一生道路上做出的选择岂不是变得毫无存在的必要? 作者 在老家的时候常常陪着奶奶串门,听老人家们聊天,总是会听到关于某人“命好”的评价:个人的一整段过往和因果被压缩成轻飘飘的两个字,裹挟着他人的羡慕和不愿理解汇作一段闲来的家常。命运看上去似乎是如此只手遮天,让无数梦想破碎后化作一句“但凡我运气好一点”的空谈,让一些未尽过力的失败免去了事后的自省与复盘,也让我们能够安心地偏居一隅,躲进自己的壳中梦想着能随着所谓命运的浪潮漂进温柔乡,免去跋涉破浪之苦。 人生之路实在是太过于漫长,让人望不见去路,也无法预知下一场风浪又会在何时以何种面目登场。“一生安稳”的梦想古往今来究竟实现在了几个所谓“命好的幸运儿”的身上?而人生真的就像老人们口中所说的那样,从“开局”就写就了结局?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许就没有55岁的清华大学保洁阿姨邢国芹的故事了。邢国芹阿姨在艺教中心从事保洁工作,直到她八年前走进清华大学时,才第一次见到钢琴这种乐器,“当时我就想,哇,这就是钢琴吗?竟然有这样的动静!可真是太好听了”。此时的邢国芹阿姨已然四十多岁,但对钢琴的向往激励着她在既不懂乐理和乐谱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学钢琴之路。得到了学校的允许后,邢国芹阿姨每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都会走向学校里一架久已无人使用、甚至开始走调了的钢琴。而这架走音的钢琴从此也成了邢国芹阿姨的宝贝。虽然日间的工作比较忙,她下班后可以用来练习钢琴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沉睡于心底的种子就此开始一步步萌芽,而在今年清华大学艺教中心新年联欢会上,邢国芹阿姨表演了一曲《我的中国心》,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观众的掌声不为钢琴曲的旋律,不为弹奏技巧,而是为邢国芹阿姨不向命运低头、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而响起。 身处于逆境之中时,我们免不了自怨自艾,哀叹命运的不公。即使是被毛主席评价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鲁迅,也曾在失落时写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即使是被称之为“谪仙人”的李白也会在失意时哀叹“行路难”;即使是名动天下的苏轼也在一次次辗转中也曾泪落千行。向往安逸是人性的常态,但若是不经历风浪和挫折,鲁迅也不会写下那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李白在《行路难》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也终化作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丽诗句,苏轼更是在旅途中淡然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 过往的经历使人成长,让人变得强大,没有层次的人生太空洞无趣了,于命运颠沛之中更能展现气节,曾经的挫折是命运的馈赠。《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人能保证一生都处于顺境之中,真正给我们所向往的安稳生活提供底气的,是我们于水流之下默默积攒的实力和勇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诡谲的未来和未知的风险,我们能做的绝不只是固步自封,屈服于命运。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面对挑战的态度和方式,宁愿做挥舞着长矛冲向风车的唐吉可德,也不要做安于井底指望着天降幸运的青蛙。倘若真有所谓“命运”存在,组成它的也必定是10%的所谓“天命”,加上90%我们处理一切发生在身上的故事的态度。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万里无一的“天选之子”,享受聚光灯、掌声与鲜花,但古往今来的智者们从未放弃过告诉我们,对于“古之成大事者”而言,“超世之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面对命运时绝不低头的“坚忍不拔之志”。 像余秀华诗中所写的那样,“这一生多么快就要过去了,死亡露出端倪”,面对命运的巨人,我们青年人永不该低头祈求,即使我们的还击被认为是“不自量力”,也必定做到“至死方休”。
荐稿人:xwf 2022-07-02 执行编辑:xwf 2022-07-02 责任编辑:ffy 2022-07-08 |
21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