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10-24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外国语学院

成功的钥匙
——读《最重要的,是一颗好奇心--科学大师这样自述成功心得》有感
作者:马文菁  阅读次数:9671

  一直都惊讶于各种各样的发明创新,比如科技革命时期的电灯、电话等发明,亦或是这几年苹果产品的更新换代,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各式各样的创造而变得更美好。过去总觉得那些科学家的构造似乎与我们常人不同,我们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可以给他们带来那样不同寻常的灵感。而看完文章后才明白,灵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科学大师与我这种普通人的区别可能正在于大师们一直怀着好奇心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对于一些现象,我可能只是看过,并没有怎么思考,然后就忘记了这些现象,而他们却可以由此做出巨大成就。

  因在石墨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谢洛夫成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皇家科学院将他俩的发现总结为一种“严肃的游戏”,因为他们一开始完全是以游戏心态着手研究,只是在一系列巧合中看到曙光后,才变得“严肃”起来。事实上,近些年来,诺奖得主访华时常会谈他们的成功之道,“兴趣”、“好奇心”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我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素质,没有好奇心的人可以是科技工作者,但不是真正的科学家。做研究的动力不外乎是因为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对工作的敬业,和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赢取别人的好胜心。好奇心、敬业精神和求胜心是决定研究的最重要动力。敬业精神和求胜心基本是外界因素影响的动力是外因,而好奇心才是内在动机,是内因。因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好奇心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敬业精神和求胜心是一些优秀职业人的共同特征,不是做科学家的独有特点。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此外,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文中说到:盖姆的研究小组有个习惯,就是把10%的时间用在异想天开的实验,每个星期五晚上他们都要做这样的实验。这个做法看起来有些疯狂,但正是这些疯狂的实验,这些让许多人笑话的实验,引领者他们走向了石墨烯的发现。

  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愿意不断尝试这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实验,我们可能甚至不愿意来浪费时间来想想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这种做法只是浪费时间,但或许浪费时间只是一个借口,我们也许都太懒了,甚至不愿意做一些小小的尝试,更别说想盖姆他们那样不断的尝试。同时我们都太看重成功这两个字了,我们害怕失败,我们害怕被别人嘲笑,我说不清这究竟是为什么,也许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强调成功的,导致我们因为惧怕失败甚至不愿意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而慢慢的,也丢掉了我们的好奇心。

  几年前,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为首的几位诺奖评委曾到中国访问。有记者问到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们几乎一致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人似乎喜欢获奖,许多学者获了很多奖,但科学研究与获奖是两码事,对于从事科学的人来说,好奇心比获奖更重要。的确,有的时候,一心为了获奖而做研究很难成功,但如果真正发自内心的去研究,遵从自己的好奇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只会做题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孩子们小时后往往好奇心旺盛,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引导,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好奇、喜爱和恒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条件,想要成才,在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起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实践的好习惯也十分重要。

  文章的最后对中国老师,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问道:“我们会这样做吗?”的确,说来容易,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好奇心的重要性,那么还等什么呢,真正做到一直保有一颗好奇心,我们也许会发现生活中更美好。

 


荐稿人:xwf 2011-10-24 执行编辑:xwf 2011-10-24 责任编辑:zjy 2011-10-24

0
 

上一篇读书心得
下一篇《为了永久的不悔》读后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