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0-31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老人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 |
——读《让老年人生活的更有尊严》有感 |
作者: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李煜玮
阅读次数:7075
|
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未来”,我想,不会是多数年轻人乐意接受的“未来的过去”。 早在1999年,就有报告指出,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未来,我国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老年人口大国,目前尚无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中长期规划。当谈起“老龄化社会”时,新闻中、报道里总会涌现许多让人觉得虚无的数据。当目光都聚焦在人口老龄化、老年赡养比、养老保障、老龄人口红利等各项指标、指数以及背后的一些大数据时,我认为,更应该将目光投向每一位老人真实的生活处境。 诚然,温饱问题以及医疗问题是社会步入老龄化时所必须解决的。吃饱饭、活得健康是一个老人最基本的诉求。然而,有尊严地活着仅仅包括这些吗?那些报道,津津乐道地谈起银发经济,难道,当一个虚弱的老人需要帮助时,医疗、养老机构想到的是怎么从老人的口袋里掏钱而非真诚地伸出援手以救人为第一任务吗? 我并非指责“银发经济”的不科学之处,相反地,许多欧洲国家的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是由养老金引起的;我只是质疑,一提起老人,就想起经济、消费等字眼,只想到从这个群体捞金这种行为的道德性。 尊敬老人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个时代,既有变老的坏人,也有没大没小的年轻人,尊敬老人的风气似乎有些式微。《论语》中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养老床位缺口达数万张,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只有40%?为什么那些老人宁愿孤独留在农村独守老房子却不愿意搬到城里享阖家团聚、天伦之乐? 大概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吧。部分老人会有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渴望陪伴,更渴望与朋友、后辈交流。就像公益广告里接过话筒渴望更孙女讲两句的老奶奶,被孙女一通报告后,到嘴边的话仍旧没有说出口,最后只得叹息挂了电话。老年人经常是处于社会的精神孤岛之上,城市里的老人情况相对乐观一些,他们可以去老年学校,公园里拉曲唱歌,在家里也可以上网和家人视频电话;而农村里被迫留守的老人就相对孤单些,他们思念远方的孩子,可如果打电话又会被责怪浪费话费,关心也仅限于嘘寒问暖。更难过的是被孩子们嫌烦,而得到不耐烦的神色。如果住进了养老院,就像被圈养起来,只有工作人员一年到头冰冷的面目、生硬的口气还有空荡荡毫无生气的院舍,这些不是渴望温暖的老人所愿意面对的。 社会上的确有些人对待老人的态度令人心寒。有一次我坐飞机的时候,身边坐了一位爷爷,坐下后就找话题和我聊起来,有一搭没一搭的。老人的听力不好,和他讲话也要声音大一点,惹得机舱里其他人往我这边看。后来那个爷爷又想和他身边的另一个年轻的男人聊。那个男人在起飞前一直在电话里教育孩子不要惹妈妈生气。当老人刚问出一句:“现在几点了?”那个男子立刻换上了一副警惕的表情,略为嫌弃地看了老人一眼后,又丢了一个大白眼然后别过脸去。我看着老人尴尬地被晾在一旁,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我相信那个老人是绝对没有恶意的,而那个年轻人一直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孝顺,那么他对自己的爸爸应该也是很孝顺的,但为什么对别人的爸爸却连一份起码的尊重也做不到呢?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和颜悦色,孝顺他们是首先要做到的,更难得的是我们像对待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样去对待别的老人。再假设若干年后我们也进入了风烛残年,我们不会愿意自己在渴望与他们交流时收获很多白眼的,我们会希望,有孩子欢快地给我们讲故事,有年轻人和我们谈论时事,也有同龄人相互推荐好看的戏曲等等。那么下一代敬老的风气是否要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呢?我们为下一代树立敬老爱老的榜样,那么就得从我们这一代为老人多做一些开始。 我之前看到一个国外的设计案例让我非常感动,他们的任务是重新设计养老院里老人们用餐的体验。因为他们发现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有厌食、营养不良的情况。当他们调查后发现老人不喜欢餐食是因为食物的种类以及烹饪总是一成不变、食物的味道差强人意、用餐不方便、服务人员总是绷着脸、饭后不能散步聊天等等。于是项目小组重新装修了厨房,改变布局和色调等等;换了适合老人使用的桌椅和餐具,连餐车都重新设计改装;更新食谱、训练护理人员等等。我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能有人设身处地地对老人们产生同理心(empathy),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为老人做点什么。 也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为老人们多做一些的,不去说银发经济、宏观调控这些政策上很大很空泛的议题,而是通过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哪怕只是为公园老人们坐的长椅做出更人性化的改变、为老人们更方便地使用公共厕所做一些变化,我觉得也是能温暖很多老人们的心。 老人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一思及此,我觉得我们更有义务去弘扬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风气;更有义务为改进老人公共生活的体验而做更多的公益活动;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让他们在国家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相对优雅地老去。 荐稿人:xwf 执行编辑:xwf 2015-10-31 责任编辑:ffy 2015-11-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