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2-01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读《大学校长别“走马灯”换》有感 |
作者: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黄 磊
阅读次数:6411
|
近日,在浏览关工委网站时读到题为《大学校长别“走马灯”换》的文章,引起我对当今高等教育现状的一些思索。文章提到近些年来,不少大学校长任职几年就被调任,大学校长这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职位,却成为不少人升职过程的中转站,大学校长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正在变味。而在我国现代大学历史上,像蔡元培,蒋梦麟之类的名校长基本在校长位置上担任十余年,而国外,如对哈佛大学有特殊贡献的校长基本在任20余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发问这究竟是怎么了?
与此同时,在我进入同济的两年内,心里也总是有落差感,感觉大学教育仿佛缺少了那种纯粹对知识渴求的氛围。两年来,大学老师给我直观的感觉就是上完自己的课匆匆忙忙离开教室,或忙自己的项目,或忙学院的事情,大学课堂继承了高中课堂那种经典模式——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但却遗失了高中课堂的互动性,高中时下了课我们都会主动去找老师交流问题,我们知道在一个地方肯定能找到老师——办公室。现在,老师下课之后不会知道老师会去哪,也不再想知道在哪会找到老师。因为从入学初,辅导员老师就给我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大学学习要靠自己,老师的作用将会很微弱。开始并不太理解,但终究理解也接受了,确实是靠自己。而在课上认真听课的学生们,也并非是那种纯粹的学习了,我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学霸们,我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学习,学这些知识有用吗?原以为会得到因为喜欢知识,或者丰富自己的见识之类的回答,没想到很多人跟我说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为了保研,我突然感到很愕然,因为我所钦佩的学霸们在我心中地位轰然倒塌,原来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从一开始就将高绩点——奖学金作为目标,他们心中奖学金就是他们最终目的。
无论从当代校长,老师,学生哪一方分析,均折射出当代高等教育已出现严重问题,即原来传统淳朴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收到“利”的污染,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注重“利”这就解释为什么当今接近一半的中国留学生愿意呆在国外工作,而不愿回祖国效力。这就好比拿一块糖让小朋友听话,当他发现有一块更大的糖时,他就听那位有更大糖的人的话,而不是你。如果人才最终流失在国外,可想而知,国家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在人才上投入的损失是多大啊。我之前也看过一则新闻是呼吁国家关注人才流失的现象,但是它只是提了表象人才流失了,没错啊,可是究竟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人才流失却未提到。而中国至今为啥不能出现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之类的疑问也得以释然。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国高等教育尚有如此严重的问题,整个教育体系则不言而喻。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中国教育的整体现状,所以现在要求高考全国统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次,教育过程受到世俗化污染严重。例如,前一段时间小学班干向同班同学索贿,还逼同学吃脏东西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听他的话,就告诉老师接受惩罚。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却影射出教育过程受到官位意识污染,在学校,校长,老师是大官,班干部是小官。所以现在家长特别想自己的孩子当上班干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就我而言,我小时候读书时在我们班班干部权力是挺大的,尤其是班长和纪律委员,可谓炙手可热。其三,教育初衷扭曲化。教育,教化培育,是对人知识的灌输,品德的培育,人格的塑造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而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然首要前提是要成为一个“人”,而前些年闹得风风火火的奥数补习班之类,完完全全是对教育的曲解,其实质是教育的市场化。而家长主观的以成绩为主的意识以及看到其他孩子拿奖的虚荣攀比的心理无疑是对教育市场化的推波助澜。林森浩就是这一影响的极端案例,复旦大学高材生,高智商,在饮水机中给室友投毒,人格发育不健全。
荐稿人:xwf 执行编辑:xwf 2015-12-01 责任编辑:ffy 2015-12-0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