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11-14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医者仁心 |
作者:口腔医学院 汪鑫
阅读次数:7665
|
读《我原以为医学无所不能》有感
我是一名口腔医学院的学生,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医生。现阶段,提到医生这个职业,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关键词已经不再是“辛苦”了,而是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医闹”。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在“一刻talks”上发表了题目为《我原以为医学无所不能》的演讲,着重地强调了人文关怀在行医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在当前这个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医生自身能做到最简单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文情怀的培养,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顾院长在演讲中不断地提到:“有时候对于病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治疗技术有多高超,而是在绝望边缘一句轻声的关心与安慰,毕竟现阶段的医学还有很多无能为力的领域。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例,我们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将患者治愈。但是当患者以及家属感到紧张与恐惧时,来自医生的一句关怀问候,一定是尤其温暖的。”记得上课时老师提到过:“医生的职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患者看来,医生是权威的代表,是他们在无助时唯一的信任。所以身为医生的我们就更应该明白,在承担生命责任的同时,我们也承担着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的责任。
然而在现如今的医疗环境中,大多数病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温暖的医疗环境。当我自己作为病人去医院找医生看病时,我发现我并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件摆脱痛苦的事情。我会担心遇到的医生是不是耐心听我讲完我的症状;担心今天医生是不是很忙没空关心我,以至于我可能排了很久的号之后面对的却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并且只用几分钟来给我开几盒在药店就买得到的中成药;还会担心仅仅因感冒发烧来寻医会不会被医生骂“小病不要来找我”。我不知道当我遇到的这些医生自己作为患者去寻医时,是不是也会担心遇到他们自己这样的医生。病人来寻求帮助,即使在我们看来是很轻微的症状,也一定是对于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如果作为医生的我们轻轻地安抚一句“不要担心,没有什么大问题,开些中成药吃吃就能好”,是不是比劈头盖脸地指责要来得好很多。而现在,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当患者越来越强调自身幸福指数的时候,如此冰冷的医疗环境势必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纠纷。
我个人认为,在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分歧的出现往往是源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认识不足,以及医生对这些常识没有耐心地解释。这时患者往往会不停地向医生提出问题,但仍得不到明了的答案,甚至还会出现“我在网上查到了,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情况。此时,患者就会认为自己被剥夺了知情权,而医生也会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受到了质疑。在这种分歧中,应该做出改进的无疑是我们医生这一方。因为前来就医的患者是作为弱势的一方,他们不仅要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着因为对病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我们医生作为以解决这些问题为自身职业的工作者,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尽心尽力地解决患者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当然这只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这是最最核心的关键部分。一旦这一环节得到了改善,伤医案件的发生率可能就会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围绕着上述核心原因的种种其他原因更加催化了医患关系紧张的持续发酵。首先是我国医疗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医改到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启动以来,我国的公共医疗服务体制逐渐由过去的“政府全包”改为“市场主导”。曾有人说对现在的医疗行业内部大概印象就是:来自国家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可能仅仅支持了20%的运营成本,而另外80%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就是医生从患者手里“赚”回来的。当“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传统与金钱盈利挂钩以后,即使这是为了维持医院的存续,对于患者来说也是心存芥蒂的。我认为这一点医患双方都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医生,现如今“5+3+x”或者更多年头的潜心学习仍无法实现报答父母培育之恩,甚至无法实现自身的供给平衡,实在是无力在社会上立足。而作为患者,辛苦一辈子的家产来向医院无条件投资,只为换取自身健康也是十分地辛酸不易。还记得血液科的老师说过,有的病,就是有钱人才生得起,没有足够的治疗资金,面对的就是绝望。这一点,作为医生我们无法改变,只希望国家在这方面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我认为现今的医患关系中媒体应扮演好其重要的建设性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15年末,中国有超过13.74亿人口,而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就达7.8亿。这意味着什么?小小的一则新闻就可以惊动中国56.9%的人口。媒体这个行业,追求的是点击量与话题热度,然而平庸普通的标题并不能制造热度,简单来说,网民们追求的就是“新鲜与刺激”。当媒体人这种心理作用在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上时,无疑是在为医患关系“雪上加霜”。网络,是快速传播信息的载体,然而,也是“以讹传讹”最有效的增速剂。对此,我只希望,媒体能在这紧张的医患关系中扮演着公平公正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话题制造者。
荐稿人:xwf 2016-11-14 执行编辑:xwf 2016-11-14 责任编辑:ffy 2016-11-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