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9-05-0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 |
婚恋谚语里看百年城市变迁 |
作者:* 裴毅然
阅读次数:14369
|
婚恋乃社会生活最敏感之窗口,时代变迁一举一动,都会折射在婚恋中。 1949年后,中国社会数度转型,婚恋流谚无不裹含每一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上20世纪50~90年代,社会生活重点从政治化、工农化、军事化一路进至学历化、经济化、诚信化。女生择偶随之对应,每一时代均有特色。一谚以概括:“五十年代爱英雄,六十年代爱贫农,七十年代爱文凭,八十年代爱经营,九十年代爱真诚。” 谚语,既概括精要,又凸显一些时代特征。细心咀嚼,总能嚼出一些味道。 特殊时期,成分凸显,家庭出身十分重要,不仅决定社会地位,更决定前途命运。于是有“只要成分好,别的不计较”。农村也有“三转一响住瓦屋,泡桐树有五把粗,新疆绵羊盖子猪(肥猪名),最好公公当支书”。 20世纪70年代,上海文化单位的姑娘偏爱大学生,喝过一点墨水的青年,能享受姑娘的倒追。上山下乡运动一起,不少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后与当地农民结婚。真正城乡结合,扎根一辈子。不过,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大返城时,知青嫁(娶)农民的婚姻大多散了,留下一些“孽债”(孩子)。生活背景差异太大的婚姻毕竟有违婚姻规律,爱一时容易,守一生太难。 改革开放前,有几段婚恋流谚: 1980年代还有一首沪女要找“五大员”的谚语:“身份是党员、身体像运动员、卖相像演员、工资像海员、脑子要像驾驶员(灵活)”。 1999年,一个年近30岁的上海姑娘开出两项择婿标准:年薪不低于50万、要有私家车(当时私家车还稀罕)。一个刚刚大专毕业的漂亮女生则开出“七要”——年龄要27岁以下、身高要1.78米以上、月薪要8000以上、学历要本科以上、英语一定要好、住房要三室一厅、还要外企高级职员。 另一个中学女教师的条件是“七勿要”——东北籍勿要、戴眼镜勿要、月薪三千以下勿要、相差五六岁的勿要、A型血勿要、天蝎座勿要、属鸡牛狗的勿要。得到的评论是:条件难以满足,只会耽误真心。 “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2010年,一位20岁的女嘉宾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上一语成名,全国青年有骂有叫有摔有跳。 上海面向大洋背倚长江,首沐欧风美雨。就像浓油赤酱的沪菜,沪女择偶标准也极具特色,既引领潮流,也凸显时代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渐渐脱贫,文化、情感等正能量在婚恋中的比重渐渐攀升。另有一谚“穷得只剩金钱,富得没有文化”。只有金钱没有文化,到底跷脚失衡,难保婚姻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车轮越加速,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认识日益深入,社会大环境也提供了“才财两等”的现实支持,“有才不怕没财”渐得印证。如此这般,从根本上纠正了商品时代初期诸多错移的价值观。最新沪上择婿谚语“只要学问深,便把彩球抛”。 百年婚恋价值取向演绎出“否定之否定”的轨迹,其背后展示的是历史含蕴。
荐稿人:ffy 2019-05-01 执行编辑:xscclf 2019-05-01 责任编辑:lxl 2019-05-0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