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5-0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

婚恋谚语里看百年城市变迁
作者:* 裴毅然  阅读次数:14083

080501_p12

 

  婚恋乃社会生活最敏感之窗口,时代变迁一举一动,都会折射在婚恋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各校女生择婿排序:“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好通融。”其时,北大学生年龄偏大,而师大生普遍穷(师范免费),清华虽然公费,但考入的学生大多为各省尖子才俊;燕京学费高昂,学生大多家庭富裕。至于女生,辛亥后各校才开女禁,能上大学的女性远比大熊猫稀贵,女生择婿余地极大,故有上谚。


  1949年后,中国社会数度转型,婚恋流谚无不裹含每一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上20世纪50~90年代,社会生活重点从政治化、工农化、军事化一路进至学历化、经济化、诚信化。女生择偶随之对应,每一时代均有特色。一谚以概括:“五十年代爱英雄,六十年代爱贫农,七十年代爱文凭,八十年代爱经营,九十年代爱真诚。”


  谚语,既概括精要,又凸显一些时代特征。细心咀嚼,总能嚼出一些味道。

  “最爱肩上有星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人身份在婚恋中极吃香。1955年授衔,肩章领章一上街,马上出现相应谚语:“不爱金,不爱银,最爱肩上有星星。”不久,更具体更深入的谚语出现了:“一个豆(少尉)太少,四个豆太老(大尉),三个豆(上尉)正好!”


  特殊时期,成分凸显,家庭出身十分重要,不仅决定社会地位,更决定前途命运。于是有“只要成分好,别的不计较”。农村也有“三转一响住瓦屋,泡桐树有五把粗,新疆绵羊盖子猪(肥猪名),最好公公当支书”。


  20世纪70年代,上海文化单位的姑娘偏爱大学生,喝过一点墨水的青年,能享受姑娘的倒追。上山下乡运动一起,不少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后与当地农民结婚。真正城乡结合,扎根一辈子。不过,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大返城时,知青嫁(娶)农民的婚姻大多散了,留下一些“孽债”(孩子)。生活背景差异太大的婚姻毕竟有违婚姻规律,爱一时容易,守一生太难。


  改革开放前,有几段婚恋流谚:
  “大小姐找对象,收入要稳当;找干部怕算账,找军官怕打仗;找工人怕下放(按:支援内地),不如找个剃头匠。”
  “要想夫妻好,得买丝棉袄;要想夫妻长,得买的确良;花洋布,不算数,丝光蓝,不用谈;蓝卡其,不用提,最少有块红色呢。”
  这反映出那一时代怕下乡、怕收入少、怕物资短缺等择偶标准。

  “对象好寻,房子难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沪上女郎择偶标准大幅调整,最著名的谚语“姑娘找老公,专找海陆空”。海者,海外关系也,可以搞到外汇,说不定还能折腾出去洋插队扒洋分。当时沪上青工收入极低,均薪40元以下,与海外物质差距明显。陆者,父母为落实政策对象,有补发工资。当年人民币最高面值10元,不少落实政策者需要用旅行袋或麻袋领回补发工资。空者,空房子也。此前20年城市人口急速增长,而住房建设停顿,谁家住房都不宽裕,上海住房尤其紧张,人均2.8平方米才算困难户,天津人均住房面积也才3平方米。时谚有“对象好寻,房子难找”。


  1980年代还有一首沪女要找“五大员”的谚语:“身份是党员、身体像运动员、卖相像演员、工资像海员、脑子要像驾驶员(灵活)”。
  1990年代沪女择婿改版后的《十字歌》:“一张文凭、两国语言、三房二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千月薪、八面玲珑、酒烟(九)不沾、十分老实。”要求全面优秀,样样良好,而且只认老婆不认六亲,条件越来越苛刻,越来越不容易达标了。


  1999年,一个年近30岁的上海姑娘开出两项择婿标准:年薪不低于50万、要有私家车(当时私家车还稀罕)。一个刚刚大专毕业的漂亮女生则开出“七要”——年龄要27岁以下、身高要1.78米以上、月薪要8000以上、学历要本科以上、英语一定要好、住房要三室一厅、还要外企高级职员。


  另一个中学女教师的条件是“七勿要”——东北籍勿要、戴眼镜勿要、月薪三千以下勿要、相差五六岁的勿要、A型血勿要、天蝎座勿要、属鸡牛狗的勿要。得到的评论是:条件难以满足,只会耽误真心。

  变化折射时代

  进入21世纪,沪女择婿标准渐归理性。2001年《新民晚报》载上海杨静姑娘23岁时择婿标准:“面孔像演员,身体像运动员,工资三千元,家有小花园。”可直至31岁,杨静见过五十多位男士,仍未找到符合上述“四标准”者,不得不逐条放弃,一点点降低门槛。32岁了,杨姑娘降至最后底线——“面孔有点像演员”,与小一岁的某男“姐弟恋”,终于出嫁。然而,婚后半年,丈夫搞起了婚外恋。杨女大闹,一年后离婚。其妹杨文则很早解决了个人问题,找了一位“三无”对象——无钱无房无貌,有的则是有毛病无劳保的老母与读高中的妹妹,唯一的“有”,就是懂一点计算机,算有点“才”。当然,妹妹的婚姻后味很甜,夫妻恩爱苦亦甜。“再好的生活也不如金子般的心”,杨家姐妹的婚恋故事,无非再次印证“人的因素”第一,内在素质比外在条件重要这个道理。


  “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2010年,一位20岁的女嘉宾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上一语成名,全国青年有骂有叫有摔有跳。


  上海面向大洋背倚长江,首沐欧风美雨。就像浓油赤酱的沪菜,沪女择偶标准也极具特色,既引领潮流,也凸显时代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渐渐脱贫,文化、情感等正能量在婚恋中的比重渐渐攀升。另有一谚“穷得只剩金钱,富得没有文化”。只有金钱没有文化,到底跷脚失衡,难保婚姻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车轮越加速,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认识日益深入,社会大环境也提供了“才财两等”的现实支持,“有才不怕没财”渐得印证。如此这般,从根本上纠正了商品时代初期诸多错移的价值观。最新沪上择婿谚语“只要学问深,便把彩球抛”。
  纵观二十世纪各时段婚恋流谚,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文化”,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化、工农化,再到七八十年代的“拼爹”,1990年代回荡至“经济”,再进至2010年代“经济+文化”。

  百年婚恋价值取向演绎出“否定之否定”的轨迹,其背后展示的是历史含蕴。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

 

 

 

荐稿人:ffy 2019-05-01  执行编辑:xscclf  2019-05-01  责任编辑:lxl 2019-05-06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约会在机场 青春献国防
下一篇幸福家庭的模样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