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1-07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09年1月4日《解放日报》第5版

论朋友
作者:季羡林  阅读次数:41338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在宗法伦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重唇音之别。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才经常连用起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

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 《论友谊》的随笔。其中有几句:

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

 

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蒙田接着说: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

 

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对友谊涵义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根据中国的标准,“血缘的”不属于友谊,而属于亲情。“男女情爱的”也不属于友谊,而属于爱情。对此,蒙田有长篇累牍的解释,我无法一一征引。我只举他对爱情的几句话:

 

    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落和消逝。爱请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相反,友谊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品味。

 

 

 

荐稿人:109        2009-1-7                           SmSjbj189       2009-1-7

 

 

 

 

0
 

上一篇梁漱溟的不谅与谅
下一篇别样的温暖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