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周恩來與鄧穎超在延安。
1955年,邓颖超和周恩来在八达岭合影。
在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周恩来的侄女、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深情讲述了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今天我给年轻的朋友们讲一讲我大伯周恩来的几个小故事。
1917年,大伯从南开中学毕业去日本留学,途中,他在沈阳给他的小学同学写了这样一句话:“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翔宇临别预言。”翔宇是大伯的字。
大家有没有注意,他写的是临别预言,而不是临别赠言。他预见到我们中华民族将来要腾飞世界,这句话是他19岁的时候写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于我们的国家有一种无比的热爱,有一种非常执着的信念。
大概在我20多岁的时候,伯父跟我讲起他自己的恋爱故事。
他1920年去了法国勤工俭学,那个时候,他已经有一个女友。这个女友和他一起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他们都是天津学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到法国之后,先后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但是不久,这位女士的思想有了变化,她只想研究学问,不大想过问政治了。
那个时候,伯父已经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觉得自己要找的终身伴侣,应该是一个能够在共同的革命征程中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的人。因此,他跟这位女士分了手。不久,他开始写信给天津“五四运动”中的讲演队队长邓颖超,共同的志向终于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父告诉我:你要找一个终身伴侣,别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定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全心全意地为我们的国家奋斗,有共同的志向,这才是你应该找的终身伴侣。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
他当时给我的伯母邓颖超写了很多信,其中也有一些明信片。有一张明信片上,是一幅很著名的油画,画的是德国的一对革命家情侣——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在这张明信片的背后,我大伯这样写道:“愿我们两个人,和他们两个人一样,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要知道,这是情书啊,孩子们!这就是革命者的情书!
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为了追求共产主义,可以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向他们学习。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所以,他们两个人在50多年的革命道路上一直相携前行。他们共同经历了白色恐怖氛围中的两次丧子之痛,他们一起走过了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确实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但是他们始终相亲相爱,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直到永远。
这就是他们的革命情谊、革命爱情。
提起伯父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件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伯父一起住在中南海,在我十四五岁上初中时,我每天早晨六七点钟起来在院子里看书。伯父是通宵达旦工作的,对他来说,早晨四五点钟睡觉已经是非常早了。通常,他都会工作到七八点钟。这一天早晨,伯父结束了一晚的工作,来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刚好看到我在看书。他很不高兴地走到我面前,说:“秉德,你怎么还在这儿看书?”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问,看我疑惑的样子,他接着说:“你没看到这些叔叔在打扫院子吗?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在这儿看书?”原来,伯父的意思是,国家总理的侄女并不比那些打扫庭院的普通战士高一等,大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不应该一个人看书而不参加打扫卫生。伯父这是在教育我:不能有任何特权思想。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没有见到伯父最后一面。当时,伯父已经在医院里住了一年多。伯母给我打电话,说:“伯伯要回家,回到西花厅,你可以回来看一看。”我当然也很想回去。但是非常不巧,那天我先生有个几十年没见的老同学第一次到北京,来我家吃饭。我想伯父以后还有机会见,就留在家,没有去西花厅。这样,我就错过了和伯父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
我心里非常懊悔,我想我今后一定要做更多的事情,要承担起自己肩头的各种责任,要像伯父指引的那样去做。小到我们每个人,大到我们整个国家,只要每个人都以建业兴邦为己任,对社会尽责任,对工作负责任,做好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情,就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时代。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可以非常自豪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在变成现实。今天,我觉得我终于可以勇敢地大声地对伯父说:“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这个中华盛世,如您所愿!” (文章来源:《解放日報》2021年3月26日第14版)
荐稿人:lry 2021-03-26 执行编辑:xscclf 2021-03-26 责任编辑:lxl 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