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3-0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5年3月1日第6版 |
“我关心的不是年轻人的爱情,而是生活” |
作者:文汇报记者 姜澎 储舒婷
阅读次数:303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网上走红时已经退休了。这位研究比较文学的学者被称为“爱情专家”、最懂年轻人的50后,善于和年轻人谈爱情、谈职场、谈生命。他的演讲几乎句句直击年轻人的灵魂。在B站,他的视频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 日前,梁永安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坦陈,自己关注的并不是年轻人的爱情,而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受困于眼前的生活,毕竟,人生就像一场冒险,爱情是大多数人都会拥有的旅程,通过对这段人生共同旅程的剖析,也许能让更多年轻人打开他们的人生。 谈爱情—— 选择一个人、一段感情,其实是选择一种生活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快速走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200多年的路,但是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否跟上了社会的发展?这是梁永安时常和学生讨论的话题。在他看来,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大时代的投影,因为“情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 洞察到身边的不少年轻人一边渴望浪漫主义的精神共鸣,一边又被现实的收入、车子、房子等困扰,梁永安试图将现代人的这种婚恋困境置于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婚姻曾是农业社会的生存‘刚需’,但走到当代社会,如今更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共谋,是一种精神选择的试金石。两个人敢不敢一起走新路,决定这段关系——可能给两个人添上翅膀,但也可能是陷入一个‘牢笼’。” 透过爱情,他常常和学生说:选择一个人,选择一段感情,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不久前在社交平台上刷屏的两段采访视频,梁永安印象深刻。 其中一段是“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和妻子张赞英的一则采访。外人看上去,这对夫妇相互扶持走过半生,琴瑟和鸣,但是张赞英在采访中谈到丈夫时却说:“他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边,他的世界里边只有他一个人……”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如果有来生,是否还选择曾孝濂”,她掩面而泣,坚决地说“不”,“如果有来生,我绝对走自己的路,只要一个工作就完了。” 另一段,是对知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和太太孙曼丽的采访。许倬云把孙曼丽看作自己的伯乐、最懂自己的人,他尊重且看重妻子,每天回家,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跟太太复述,问她的意见和想法,他的著作《万古江河》也是妻子起的名。孙曼丽的生活虽然很多时候围绕许倬云展开,但她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投入热情,找到自己的价值。几十年的婚姻,让他们两个人“越过越近”。 “当下,人们普遍处于纠结之中,很多人觉得自己很浪漫,但实际上真正做选择的时候,又很现实。”而梁永安恰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肯定也是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就爱情这件事来说,“两个人决定共同打开一个新的生活,这是最大的现实主义,当然也十分浪漫。” 与爱情、婚姻一起被关联讨论的,还有幸福。“婚姻是一种有限的幸福,因为婚姻的本质是互相付出。”所以,梁永安也欣赏那些选择单身的人,因为这部分人“以咖啡馆、剧场、书籍为伴,在孤独中与万千世界对话”。在他看来,这也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更可能是“对生命可能性的诚实”。当然,更多的人选择给自己找一位伴侣,“这其实选择的是一个你愿意与之共赴的生活剧本。”而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是每个人都拥有了书写剧本的权利。 谈生活—— 步入新的大航海时代,要学会在日常琐碎中打捞诗意 很多大学生喜欢向梁永安提问,比如“我该怎么选择自己的事业?”“我这辈子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期待这位导师能够给他们的人生解疑释惑。 “我们正身处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梁永安用这个比喻描述当代青年的处境。不同于哥伦布寻找新大陆的冒险,今天的大航海则是每个人向内探索的文化远征,是在一个快速前行的世界中,对自己精神锚点的探索。 也正因此,他非常理解年轻人的焦虑,也理解那些频繁跳槽的毕业生。“他们不是浮躁,而是渴望在试错中触碰生命的脉搏。过去的社会像一艘巨轮,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抵达终点;如今,更多的人像是千万艘独木舟,在汪洋中各自寻路。” 这也是为什么梁永安常会对年轻人说“当下是一个特别需要爱情,特别适合婚姻的时代,也是一个特别适合单身的时代。”因为世界的快速变迁,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过去那种生活中的每一步似乎都可预测的日子不再存在,“身处‘大航海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同舟共济,两个人真心投入,共同面对生活的大风大浪,心中有温暖、有支撑,才不会感到孤独。”另一方面,时代的特性也让人的内心难以稳定,处于恋爱或婚姻中的两个人,如何保持同步、共同探索未来,更是对双方的一种考验。 梁永安曾探访过云南景颇族的一个村落,在那里遇到了一对夫妻:北京女孩与挪威丈夫扎根深山,将濒临失传的染布技艺转化为文化品牌;夫妻俩还成立了景颇族乡村文化中心,研究当地的文化,包括他们的歌曲、语言等,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文化。“他们像现代游吟诗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开疆拓土。真正的探索者,不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小县城,总能把不同文明的碎片拼接成新地图,找到自己的生活,寻找到精神的锚点。” 他也和记者谈起带着学生做公益调研的一段经历:在宁夏乡村,一群00后用直播的方式,“活化”古老的皮影戏。直播间里,既有白发老人抹泪,也有外国网友刷屏点赞,“这就是新航海家的浪漫:用当下连接过去与未来”。 “能在日常琐碎中,打捞出诗意,当然也是另一种航海精神,就像我在日本乡村车站遇到的站台边卖乌冬面的老夫妇,他们几十年守着三尺灶台,只为了匆匆赶路的旅人在热汤里喝出四季。” 谈内心—— 生命的力量,来源于对世界的全然接纳和内心的自洽 对于自己在网上的“爆红”,梁永安很淡然,接受采访的这一天,他依旧穿着一身旧得泛白的淡绿色外套,握着一只保温杯,回答记者的问题时,丝毫没有顾忌,显得轻松随意。这份通透,正如他所言,可能来自他自己“对世界的全然接纳和内心的自洽”。也许,这才是他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梁永安还记得,自己40岁左右时,刚上小学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大学教授那样多发论文、多到各地讲学,成为一个“名人”。梁永安的回答是:“我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人生应该是让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不断丰富、充盈的过程,世界那么大,我该多看看。” 在过去几十年中,梁永安常带着相机深入荒野。内蒙古的璀璨星空、云南雨林里萤火虫铺就的银河、日本深山处那些未被游客惊扰的神社……十几万张照片见证了他与自然的交融。“自然教会我生命的尺度。人类总想征服自然,却忘了我们本就是它的一部分,忘了这个广阔而丰富的世界。”他说。 现在,儿子也问梁永安,为什么他喜欢上了拍视频,还热衷给年轻人讲课。梁永安的回答是,因为他发现身边的不少年轻人只想活在自己的舒适圈中,这太可惜了! 他充分理解,当下的年轻人有很多难题需要面对,但这不是躲在“舒适圈”的理由。作为“脱困”之法,梁永安给这些年轻人的一则建议是: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因为“自然界有万千的生命,光植物就有二十六七万种,动物有100多万种,每一种都在不同的水土中蓬勃生长。当一个人热爱自然,自然会珍惜每一种不同的生命、热爱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不会认为世界要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尺度存在。”当年轻人有了更宽阔的内心世界,自然会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真正融入这个大航海时代。而在爱情上,他们也将学会互相珍惜彼此的独特性、珍惜每一个人的创造性和发展的渴望,不再会认为两个人相处就是博弈,要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也不会把对方简化成学历多高、收入多高、房子多大……恋爱难题自然不会那么“难”了。 除了和年轻人对话,还有很多学生家长也带着不少问题向梁永安请教。他从不少家长和孩子的身上看到了焦虑。“我同情现在的很多孩子,小小的他们总是在教室里做题,真的很难。”“不仅大学生焦虑,连小学生都很焦虑。从小处在这种互相竞争的关系中,孩子的人生从小就窄化,甚至固化了。”…… 所以,每当有家长询问他育儿秘诀时,梁永安总说:“让孩子像树一样生长。” 梁永安的儿子幼时随他在日本生活,回国后学业一度落后,他却坚持“善良比分数重要”。多年后,儿子又放弃名校录取,选择复读考取日语专业,后来又赴东京钻研冷门方言。梁永安完全尊重儿子的想法,“父母总想给孩子铺路,却忘了路要靠孩子自己踩出来。” 梁永安常给身边的人推荐凯伦·布里克森写的《走出非洲》。“她离开肯尼亚时只剩几本书,却写出了比象牙更珍贵的文字。” 他崇尚极简主义,追求精神富足。采访接近尾声时,梁永安说起希腊悬崖修道院的故事:“修士们用吊篮运送食物,却在经文中找到比面包更饱足的力量。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反而更懂精神的重量。” 人物名片 梁永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阅读、游历和爱情》《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梁永安的电影课》《日常》《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等。 观点 ■爱情应当是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如果我们真心爱一个人,那就全心投入这份感情;如果我们不爱,也不应将对方视为工具或资源来利用。生活不应该建立在半真半假的基础上,因为这样做最终损害的是自己 ■我们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 ■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解决找什么样的对象,而是找到自己生命的立足点 ■在爱情里,人最大的残缺不是失去一个人,而是因为害怕结束而拒绝开始 ■两个人在一起,是互相增加能量、互相增值的,而不是向社会交一份答卷 荐稿人:ffy 2025-03-01 执行编辑:xscclf 2025-03-02 责任编辑:lxl 2025-03-0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