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到青春,就想到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十八立志”,意思是在18岁时,大部分人都会立下人生志向。谈到这个话题,我突然想到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18岁与同学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他们又立下了怎样的志愿呢?那么我们逐一来看。 毛泽东,1911年,18岁。刚刚从小学毕业,来到省城,成为湘乡驻省中学的中学生。也就是说,毛泽东18岁才刚刚进入中学学习。 周恩来,1916年,18岁。正在南开中学读书,是一名中学生。 刘少奇,1916年,18岁。刚从家乡的小学毕业,进入省城中学学习。 朱德,1904年,18岁。当时还在家乡的私塾跟着先生学习。 邓小平,1922年,18岁。在法国勤工俭学,在一座工厂打工,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书籍。 陈云,1923年,18岁。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做学徒。晚上下班后,回到宿舍读书写字到深夜。 也就是说,这些伟人的18岁都还处在学习阶段。 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伟人在18岁时究竟有哪些共同点呢? 第一,他们都在探寻人生的目标,探索国家的前途。18岁时,他们基本确立了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读书的志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恩来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他们极为关注社会。新的学习环境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例如,毛泽东18岁时进入省城,他第一次接触到报纸,第一次了解到孙中山。这一年恰好是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便加入了革命军,当了一名列兵。所以,18岁对于毛泽东而言,他既是一名中学生,又成为一名革命军人。 刘少奇在省城学习阶段,广泛地接触社会,观察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思考着如何将自身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了旅欧少年支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他们学习极为刻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并非单纯死记书本教条,而是追求融会贯通。 在他们后续的革命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18岁时的学习与立下的志向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或者说,从他们18岁的经历中,我们便能窥见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 所以说,我们倡导“十八立志”。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在18岁的确应当立下一个奋斗的目标。 毛泽东曾经有一段对青年的寄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自己18岁的美好年华立下人生志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为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荐稿人:xscclf 2025-10-17 执行编辑:xscclf 2025-10-17 责任编辑:zjy 202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