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09-04-24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09年2月21日 |
人文精神是不可缺的钙质 |
作者:柴俊勇
阅读次数:33838
|
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近期连续举办了多期领导干部“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领导力”高级研修班。主讲老师都是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深入浅出,善用经典,入耳入脑。 从先秦到近代,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史上,关于做人、做官、做事的内容十分丰富。一些思想家、政治家认为,“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就乱,君子所贵在德”,“治国之道当任德也”。德治要靠人去实践,“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他们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广大领导干部如何为政做人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 从政必先立志。有志于从政治国的人,应首先树立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愿望。文天祥说:“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林则徐说“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文天祥、林则徐正因为立下了为国为民的伟大志向,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爱国伟业,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从政必先苦学。只有学而优的人才能为仕、为官,但仕而优的人仍然还必须学习。为政的人不学习,就无法治理国家。宋朝张孝祥说:“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意思是说,学习,管理国家的学问从此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管理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无法度可以遵循奉守。王夫之说:“后治而先学。”就是先学习,而后从事管理的事。学习贵在恒,贵在经世致用。 从政必须讲诚。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为政者必须诚。《荀子·不苟》篇说:“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诚实不欺,是君子所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也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根本。所以,“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有了诚,什么政事都好展开,否则,“若不推之于诚,虽三令五申,而令不明矣。”只有以诚相见,才能有令即行。要诚,就必须反对虚伪奸诈、表里不一。 从政必须去私。不去私,社会国家之事就不能管好。所以,为政者“不以挟私为政。”“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即为政者在办公时,不能借谋私利,办公的地方 ,不能谈生意经。另外,为政者要严格管束妻子儿女等人,不能为他们谋私利,不能让他们与外界密切交往,以免行贿受贿,干扰公事。否则,“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能搞裙带关系,委以重任干不得。“一用子弟至亲,百弊丛生。” 人文精神好比人体所需的“钙质”,只有“钙“含量高,才能挺直脊梁,做到正气在身,邪气不侵。有些领导干部每逢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往往因为严重缺“钙”而一蹶不振,瘫痪倒地,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危害。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党的威信提高,捧场的人增多了,于是,有些人开始忘乎所以,心浮急躁,贪图享受,不思进取。这种现象可概括为:心浮、心贪和心衰。心浮的主要表现为:浮躁、浮华、浮夸;心贪的主要表现为:经不起各种诱惑,贪财、贪色、贪权;心衰的主要表现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意志衰退。 对于领导干部中的缺“钙”者,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帮助其补“钙”,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关键是,其本人要意识到自己缺“钙”,要有改变这一状况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包括加强人文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才能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荐稿人:lga 责任编辑:zjy 2009-04-24 执行编辑:小蜜蜂 2009-05-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