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只有这条发展道路,而没有别的发展道路,能够指引中国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以下简称研讨班),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报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刘云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继承和创新发展,体现了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这一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以什么为指导、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围绕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和路径。 研讨班上,来自北京、安徽、河北,以及中南传媒、长影集团的代表介绍了各自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成就。为研讨班授课的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只有这条发展道路,而没有别的发展道路,能够指引中国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
“唯一正确道路”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刘云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刘云山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权威人士看来,沿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个提法,是有继承性的,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发展脉络清晰,一脉相承。 刘云山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刘云山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决定》提出,要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在权威人士看来,这“五个坚持”符合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 权威人士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集中体现了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实际需要和战略选择。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没有文化的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国家不可能兴盛强大。过去曾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事实证明不行,一定要按照我们自己探索的道路发展,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作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对本刊记者说:“现代社会有两个特点:一是决定国家存亡兴衰,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二是文化与经济越来越紧密融合。文化要深入人心,需要利用市场、利用经济手段;经济要发展,产业要提升,离不开文化的融入。经济建设解决物质问题,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文化解决精神问题,解决人心问题;政治是经济良好运行、文化健康的保障。” 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容纳就业多、附加值高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臧世凯介绍,安徽省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后,省属文化企业经营性资产,由改革前不足30亿元增加到300多亿元。出版集团总资产由转制前的21亿元增长到目前的93亿元。 “北京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较早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说,“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过去五年年均增长20.3%。从业人员122.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1.9%,年均增长8%;实现收入7442.3亿元,年均增长21.6%;资产合计达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利润总额429.8亿,年均增长31.3%。按照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2010年北京创造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63%。” 刘云山在研讨班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强基固本之路、以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观念和基本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我们的文化在改革创新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引领发展新潮流。 权威人士认为,建设文化强国,要总结、借鉴经济发展中的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文化发展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文化发展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群众赞成什么我们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建设什么,文化产品不是靠领导、专家检验,而要靠人民群众检验。 刘云山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提升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参加了研讨班结业式。刘延东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刘延东说,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在科学发展中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文化发展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硬件与软件建设有机统一,坚持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坚持文化传承、学习借鉴与文化创造相互支撑。 祁述裕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公众共同遵守的价值观,或者提出了这样的价值观,但公众不认可,也不自觉践行,这个国家一定缺乏凝聚力,一定是一盘散沙。实际上,中国是有大家认可的价值观的,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价值观现在仍然很有生命力,也是维系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如何确立既与传统相连,又能体现现代特点的价值观,还需要探索。” 据测算,2015年前后,中国的文化消费可能会达到每年4万亿元,而现在刚刚超过万亿。权威人士认为,应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真正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政府主导,不能推卸责任、推向市场;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权威人士强调,要坚持文化发展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文化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并存,是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独特问题。提出“更好更多”而不是“更多更好”,体现了思路的创新,体现了对数量质量辩证关系的把握。当前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需求强烈,一方面,中国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要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特别是文化产品短缺的地方,一定要尽快解决“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在更好上下大工夫。 权威人士指出,文化的“软件”建设体现在思想内容、体制机制、服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短期难以看到成就,容易被忽视,一定要避免追求形象工程和形式主义,要重视内容建设,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和优质便利的文化服务。 祁述裕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出建议,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仅仅是开始。关键是思想要解放。没有思想的突破,改革创新就无法落实。”
荐稿人:wdl 2012-01-25 执行编辑: zjy 2012-01-25 责任编辑:xwf 2012-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