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7-2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 2025年7月8日第12版

海上“逆行者”
——中国救助打捞队伍的冲锋时刻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杨雪丹 通讯员 柳素雯  阅读次数:280

逆行者1-1.jpg

受强冷风暴影响,一艘船沉没。北海救助局的队员在救助遇险船员。资料图片


【青春如是】

  夏日的南海,风雨总是来得毫无预兆。

  傍晚,广东省珠海市海岸以南约80海里处,一艘渔船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起伏,船上一名渔民因颠簸受伤,伤情不轻。风雨和伤痛让他的恐惧不断加深,他深知,自己仅剩一线生机,赶忙拨下12395,盼望着电话另一头的人助他脱离险境……

  珠海,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基地里,搜救机机长余远洋和队员刚结束了一项救援任务。还未休息,一阵急促的警铃又将他们拉入“战时”状态。“南面海域约80海里,求救渔民1人,有伤情,伤势不明……”

  “只有十几分钟就日落了!”来不及思考太多,余远洋与队员即刻起飞,并凭借着不多的警情信息制定救援方案。事故海域风雨交加,他紧盯着气象雷达图像,边寻找云层薄弱之处,边靠近遇险渔船。在几乎失去日光的最后时刻,余远洋驾驶着直升机艰难但稳定地悬停在遇险船只上方。救生员系着救援绳索降下,受伤渔民等来了电话那头“他最想见到的人”。

  这,只是中国海上救助打捞队伍建立74年来的一个寻常片段。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南沙群岛的辽阔海域,常年在海上的人都熟记全国海上遇险救援电话12395,这个谐音“要岸上救我”的号码是他们在海上遇到危险时的依靠。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在全国拥有24个救助基地和88个待命点,它们编织成一张严密的护佑生命之网。维系这张网的,是这支平均年龄仅39岁的年轻队伍。在近几个月的采访中,记者在广东珠海、山东烟台、上海杨浦等地见到了这些年轻人。他们的皮肤黝黑又粗糙,那是烈日炙烤、风雨洗礼过的痕迹;他们的双手长满老茧,那是一次次救援任务留下的“勋章”。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这些80后、90后、00后,以青春之我挺膺担当救捞事业,锚定了不凡的人生坐标。


  与危险博弈,时刻准备着


  “哪怕是电视里的警报声,都会让我紧张一下。”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蒋小华说。自2013年加入救捞队伍,这位空军航空兵退伍军人如今已安全飞行2751小时,参与280起救助。尽管历经多次险情,每次警报声仍会让他下意识警觉。


逆行者2-1.jpg

蒋小华


  2017年7月20日,河北省唐山市滦河口外海,某工程船因风浪过大沉没,船长朱兰强一家五口跳海逃生,并在海上挣扎了八小时。当蒋小华的机组抵达时,他们发现救助信息有误——现场有两名儿童,但直升机并未携带儿童专用救援装备,其中5岁的男孩已出现休克症状。“成人救援套尺码太大,还得靠我抱住他。”蒋小华当机立断改变救援方案。在7级风浪中,他先后将两名儿童紧紧抱在怀中吊运上机。当最后一名遇险者获救时,蒋小华几乎虚脱。事后朱兰强含泪致谢的场景,成为蒋小华职业生涯的珍贵记忆。

  “我们值班待命时,希望永远没有险情。”蒋小华的这句话道出不少救捞人的心态变化:刚参加工作时,总想着多出几次任务、多救一些人;现在,更期待险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与大海的博弈中,救捞队伍不仅要承担海上应急救援、人命救助的任务,还肩负溢油清污、船舶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以及海上重要和特种物资运输、船舶拖带、海上服务保障等职责。

  当记者联系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赵攀时,他正在东海执行饱和潜水任务。远海没有手机信号,他只能在晚间使用船上的卫星电话接受采访。饱和潜水,是让潜水员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中长时间、大深度地进行水下作业的潜水方式,主要用于抢险救援、海底施工作业等领域。


逆行者5-1.jpg

赵攀


  此次任务,涉及某项海底工程建设,赵攀要在水深80米处的潜水舱进行作业。潜水舱内压力达到8公斤,“身体被一种力量紧紧包裹着”。电子设备不能带入舱内,工作之余只能看看书、听听音乐。“时间长了,多少会有些枯燥。”赵攀说,但看着球阀安装、带压开孔、管道回接等一项项复杂的工序顺利完成,切身感受到工程设备与技术的进步,“心里更多的是骄傲”。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支队伍正在向更深、更远、更智能的方向发展:饱和潜水深度突破500米、ROV(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深度达6000米、智能救助系统逐步应用……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凝聚着青年救捞人的智慧与汗水。

  不论承担何种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时刻准备着与大海展开博弈。海上险情随时可能发生,救捞系统的数据更新得很快。2025年以来,截至记者发稿,这支队伍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462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522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随时待命成为年轻的救助打捞队员工作的常态。


  风雨中磨砺智慧和勇气

  

  “燃油只够坚持8分钟,我希望你6分钟把他们救起来!”在一次救灾现场,余远洋对救生员下达命令。


逆行者4.jpg

余远洋


  2024年10月,暴雨袭击海南博鳌附近村庄造成洪灾。余远洋的机组最早赶赴受灾现场。天至傍晚,他们已连续飞行四个架次,成功转移了66名受困群众。其中一次返航时,机组发现了尚未获救的一家5口,但燃油只够再坚持片刻。情急之下,余远洋精准给出了救生员救援的窗口时间。在机组人员的合作下,这一家人成功获救。

  “风雨再大,我们不能自乱阵脚。”余远洋认为,不论情况有多危急,作为救援者都应当保持冷静,果断地作出判断。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逆行者3-1.jpg

盛王森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高级船长盛王森也把“保持冷静”当作在险情面前成功处置事件的重要原则。2018年1月,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满载凝析油的巴拿马籍油轮“桑吉”与一艘散货船猛烈碰撞后爆炸起火,浓烟遮天蔽日。茫茫大海上,能最快速到达事故现场的只有中国救捞的队伍。

  时任“东海救117”轮船长的盛王森临危受命,带领全船冲向这片充满毒气与随时可能再次爆燃的危险海域。中日韩等多国救援力量陆续抵达,但在最危险的核心区域,盛王森和他的“东海救117”轮是绝对的先锋。

  任务艰巨复杂。在关键的喷洒泡沫灭火作业中,盛王森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当时,海面风力达到7~8级,浪高4米,巨大的救助船此刻只是一叶小小的扁舟。“连续2~3个小时,必须将船牢牢控制在消防炮有效射程内。”他咬紧牙关,全神贯注地操控着船舶,每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灭火失败甚至船毁人亡。汗水浸透了他的制服,刺鼻的烟混杂着海腥味钻入他的鼻腔。但他和船员们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最终成功压制了火势,为后续工作争取了时间。这场救援里,盛王森向国际同行展现了中国救捞的能力与担当。

  记者在走访中,几乎能从每个人身上听到他们临危不惧的故事。2021年9月,在辽宁省庄河市东北13海里海域,一艘渔船进水翻沉。在大连值班点待命的蒋小华随机组立即起飞。到救助现场时,他们发现遇险渔船已经侧翻,5名被困船员死死拽住船舷的突出部,身影在浪中沉浮。

  直升机在7级海风中摇摆不定,作为救生员的蒋小华,努力控制自身在空中的姿态,将4名船员一一救回机舱。当试图靠近最后一名船员时,他被巨浪拍倒,身体遭受猛烈撞击。面对意外情况,他很快冷静下来,在估测好距离后借助钢索的牵引力惊险一跃,终于抓住最后一名遇险船员,成功将他救回机舱。

  “没有人天生就无所畏惧。”蒋小华告诉记者,救捞队员“情绪稳定”,都是在一次次险情中锤炼出来的。每一个故事里令人揪心的瞬间,最终都在他们的冷静处置下成功化解。“智慧”“勇气”两个简单的词,化作各种生动的故事,写在中国救捞青年的生活里。


  把成长坐标锚定在大海上

  

  2008年夏季,受江淮气旋影响,长江口水域风高浪急。年轻的二副盛王森站在剧烈摇晃的“东海救111”轮甲板上,目光紧锁着不远处上海佘山岛东侧水域那艘正在沉没的货船残骸,船上有5条生命在等待救援。

  整个救援过程有惊无险,5名船员成功获救。事后,被救的船员找到他,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哽咽:“我全家人都感谢你。”那一刻,年轻的盛王森内心被深深触动了:“我还没成家,对家的概念没那么深,但他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这份有关生命的托付,从此成为他坚守的动力,从二副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船长。

  “恶劣天气来了,别人都进港避风,我们反而要顶着风浪冲出去。越是天气海况恶劣,我们执行任务的概率越高。”救捞人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逆行者”。这种逆向而行的职业惯性,已经渐渐融入他们的血液。采访中,几乎每一位救捞队员都没有否认这份事业的不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愿意坚守救捞人的职责?

  “你们一定要记住叔叔们的名字,是他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被救者朱兰强对两个孩子说的话,蒋小华珍藏于心。这个曾让他落泪的瞬间,折射出很多救捞人珍视的获得感:“不在于获得了几次荣誉,而在于自己认可这份付出的价值。”

  除此之外,传承精神也是将救捞队伍凝聚在一处的重要因素。蒋小华的师父孔伟曾让他抄写100遍专业术语,老船长曾手把手教刚刚入行的盛王森操船,直升机机组前辈耐心地陪伴着余远洋实现职业转型。这种代际传承,让“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品质在一代代救捞人心中流传下来。

  如今,这些青年骨干已经开始培养下一代救捞人。赵攀在饱和潜水实验中带着95后队员反复演练,余远洋在穿越雷暴时不忘安抚年轻副驾驶的情绪,蒋小华将救助经验编成教材用于培训。这种“传帮带”,正是中国救捞事业的宝贵财富。正如一位老救捞人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救捞事业的延续。”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一代代救捞人用青春书写的,是一部关于勇气、责任与传承的壮丽史诗。


逆行者6-1.jpg

专业救助船在大风浪中拖带遇险船舶。资料图片


  回望这支队伍走过的路,从最初简陋的装备到今天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从近岸救助到远海护航,从单一救援到综合保障……中国救捞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青年奋斗的印记。


青春挺膺 守护海洋安宁

作者:李鑫《光明日报》(2025年7月8日第12版)


【晨曦走笔】

  在我国广袤的蓝色海域,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构建起一座坚固的海洋“生命长城”,默默守护着我国海疆上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支英雄队伍成立74年来,成功救助了近8.8万名遇险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这支队伍中,青年力量正蓬勃兴起,他们平均年龄仅39岁,却构成了救捞队伍的核心力量——“四大员”:船员、飞行员、潜水员和救生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无畏的勇气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召开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在狂风巨浪、暗礁险滩的海洋环境中,青年救捞人始终坚守在救助一线,他们的工作状态令人动容。当接到救助任务时,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响应,迅速投入紧张的救援行动。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他们从未退缩。这种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不仅源于他们对职业的热爱,更源于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在赴山东烟台的一次调研中,一位年轻的队员告诉我,在他们眼中,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场神圣的使命,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将遇险人员安全救出。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可贵的精神品质,这正是中国救捞青年群体的精神底色,也是他们能够在惊涛骇浪中坚守岗位、履行职责的强大动力。

  在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中,青年救捞力量正在业务进步中实现蝶变。他们的专业技能,是在无数次“真枪实战”中磨炼出来的。他们熟练掌握先进的救助设备和技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救助行动中,能够迅速判断现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救助方案,并准确无误地执行。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他们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救捞工作需求。许多青年救捞人在短短几年内,就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成长速度令人惊叹。

  这种专业与成长,不仅体现了青年救捞人的个人能力,也反映了中国救捞系统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中国救捞系统为青年救捞人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救捞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救捞人,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与担当的缩影。青年人的加入,为中国救捞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他们既是救捞队伍的中流砥柱,也是救捞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从现实层面来看,青年救捞人凭借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无畏勇气,在一次次的救援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挽救了无数生命和财产。他们的出色表现,不仅提高了中国救捞系统的救援效率和成功率,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在一些重大救援行动中,青年救捞人的英勇事迹被媒体报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海上救援事业,也在全社会树立了救捞队伍的良好形象。从长远发展来看,他们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为救捞事业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人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兴技术,推动救捞事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他们积极参与救捞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案。一些青年救捞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了新型救助设备的研发和改进,提高了救助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同时,他们也注重与国际先进救捞理念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救捞事业与国际接轨作出积极贡献。

  青年救捞人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青年救捞人的有为青春、奋斗故事,正是这种精神风貌的具体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他们经历的故事,能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道路,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同时,我们深感,这些可爱的青年人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精神,值得被社会广泛弘扬。我们呼吁媒体加强对救捞工作的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救捞事业的重要性和青年救捞人的奉献精神,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支持救捞工作的良好氛围。

  展望未来,中国救捞事业任重道远。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海上安全将面临更大压力。青年救捞人将继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惊涛骇浪中砥砺前行。让我们共同关注这支充满朝气与担当的青年生力军,让他们这支队伍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铭记,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勇敢前行。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模样:专业过硬、作风顽强,心中有家国、肩上有担当。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青春力量。

  (作者:李鑫,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荐稿人:xscclf 2025-07-23  执行编辑:xscclf 2025-07-23  责任编辑:zjy 20250-7-23

0
 

上一篇行驶了28年的火车医院
下一篇做学问就是不停地赶路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