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2-21 【编辑录入:jljjlj】 文章出处:《社会科学报》 总第1294期 2011年12月29日

精英阶层分化是苏联解体的本质
作者:[俄]阿里克谢•费内科 吕虹/编译  阅读次数:7253

  在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三件大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今年恰逢其20周年纪念,关于苏联解体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近日,俄罗斯两大政治团体之一——瓦尔代辩论俱乐部,对俄罗斯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阿里克谢·费内科(Alexei Fenenko)进行了专访,对苏联解体内幕进行了独家报道。


  苏联解体的七大因素


  记者:苏联解体背后的催化剂是什么?

  阿里克谢·费内科:我认为苏联解体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苏共和政客们蓄谋已久的。民众对苏联解体的过程无动于衷,对苏联和苏共从未采取过任何保护行动。关于苏联如何解体的历史,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西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多数期刊上,这一话题总带有“共产党和民主党之间斗争”的意识形态色彩。我认为这有其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官僚社会的解体。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导致苏联解体?

  阿里克谢·费内科:引发1991年事件的一系列因素可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15至20年间,所有这些因素逐渐发酵,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首先,苏联和美国构成核均势。苏联精英阶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安全感,这让他们从来自外国干涉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其次,苏联领导人放弃了经济改革的思想。柯西金1965年的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最后一次尝试。如果那次成功,将严重打击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供给委员会的利益。当苏联军队1968年开进捷克斯洛伐克时,苏联领导人企图从布拉格之春中渔利。因而,勃列日涅夫害怕变革,终止了柯西金的改革。第三,强大的影子经济部门已经形成。1968年之后,主要企业的领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当代人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他们便与一些规模相当的影子企业家积极合作。影子经济主要通过生产短缺物品,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但影子经济需要靠山,于是国家精英迅速与影子经济部门走到一起,这激发了他们反对当局的愿望。第四,精英分子的分离主义情绪日益强烈。1976年,勃列日涅夫一度被宣布死亡, 失去对国内政治的控制。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都认同克格勃主席尤利·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在此之前,克格勃一直隶属于部长委员会。经过改革,克格勃成为苏共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直属的一个部级单位,苏共中央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力日渐式微。第五,苏联共产党与政府机构的冲突日渐激烈。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共产党不能对部长委员会发号施令,仅能呼吁他们履行“党员义务”。1977年宪法宣称,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但是,如果苏共拥有最高权力,那么最高苏维埃、部长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供给委员会和地方行政委员会又当如何?这成为70年代暗中讨论削减苏共影响力的原因。第六,1977年宪法使苏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拥有决策的优先权,国家行政机构的作用被迫转到幕后。然而,政治局委员大多年老多病,难挑重担。第七,自7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国家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再次掌权后,安德罗波夫和切尔年科被囚禁,而戈尔巴乔夫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政治团伙背景的弱势领导人。10年之后,历史进入1986年,苏联体制自此开始瓦解。

  记者:整个社会想要变革吗?

  阿里克谢·费内科:改革开始时,苏共的意识形态已经崩溃,这是该党自身的问题。1956年,苏共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中国却继承了斯大林模式。1964年,苏共公开指责赫鲁晓夫。1983年,安德罗波夫批判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停滞不前”。70年代的政党手册上几乎没有提及斯大林或赫鲁晓夫。稍有头脑的人都会问两个问题:为什么对苏共80%的历史闭口不谈?如果每位新任领导人都只能给国家带来危害,苏联是一种怎样的体制?

  1983年,安德罗波夫宣称:“我们并不太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这使形势每况愈下,引发了以下问题:这么多年来,是谁阻止你研究本国社会?如果连克格勃主席都不了解社会,那大众还能期待谁了解?苏共这些做法损害了官方意识形态,危害比持不同政见者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更有过之。

  记者: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阿里克谢·费内科:客观来讲,美国期待从苏联解体中获益。早在1948年,美国就设定目标,压缩苏联发挥影响力的空间,减少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可能性。70年代末,美国政策分析中心预测,苏联面临的体制危机正在上升。1981年,华盛顿据此收紧了对苏政策。

在苏联改革期间,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十分专业。他们没有干预苏联国内的改革进程,却大谈冷战终结、“新时代”开启等,并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削减战略武器协议。美国人提高了苏联政治精英的外部安全感,戈尔巴乔夫和其他政治家不再强化苏联精英的反美议程。在外国威胁消失的情况下,精英阶层分化为许多利益冲突的政治集团。


  加盟共和国分离与世界格局转变


  记者:苏联解体对该地区的形势与稳定造成怎样影响?

  阿里克谢·费内科:1922年的加盟条约具有矛盾性。该条约确认了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的权利,却没有制定详细的规定和程序。条约没有提及自治共和国退出联盟的权利,也未涉及自治地区改变地位属性的权利,这成为苏联内部产生冲突和分歧的主要根源。

  戈尔巴乔夫与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关系一直不好。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人提名遭到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反对,如乌克兰的谢尔比斯基、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和哈萨克斯坦的库纳耶夫等。不久,各共和国之间爆发了民族冲突,如1986年库纳耶夫被赶下台、1987年克里米亚鞑靼人返乡大讨论和1988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民族冲突。

  90年代废除宪法第六条后,形势迅速恶化。各共和国共产党领导人不得不为其合法性寻找新的来源。此时,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声称拥有主权,宣布其地方法规高于联盟法律。苏共中央不承认这些声明,并于1990年4月26日使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戈尔巴乔夫关于自治共和国可以参与讨论加盟法的提案。这一行为激化了戈尔诺-卡拉巴赫、阿布哈茨、南奥赛梯、克什米尔、车臣-印古什和鞑靼斯坦的分离运动。

  1991年的“八月政变”打乱了签署加盟条约的计划。各共和国开始宣布独立,苏共中央依然没有予以承认。这一次,自治共和国也开始采取同样做法,如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内部的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和鞑靼斯坦共和国。这一行为最终导致《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

  记者: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体系有何影响?

  阿里克谢·费内科:苏联解体决定了国际关系的特点和风格。由于宣布独立和拥有主权的法律基础并不牢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要求外国承认1991年时的边界及其领导人的合法性,这也是他们急于同美国发展伙伴关系的原因。俄罗斯领导层还需要华盛顿帮助,从其他加盟共和国撤回核武器。叶利钦期待人们认可他从与最高苏维埃作斗争中取得的合法性。美国在这方面帮助了叶利钦。作为交换,老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希望俄罗斯在战略问题上作出让步,例如削减俄罗斯的战略打击能力。当然,俄罗斯不同意进行单边裁军,依然保持其军工企业联合体和堪与美国媲美的核打击能力。潜在的冲突暴露出来。尽管雅尔塔-波茨坦体系已经瓦解,但由俄美核均势代表的物质基础依然如故,所以许多美国专家声称冷战并未完全结束。华盛顿对叶利钦改变态度始于1994年,从“民主典范”降为新帝国主义政体,主要因为俄罗斯政治家不同意削减其战略核打击能力。在未来10至15年,这种潜在的冲突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荐稿人:jljilj 212-02-21  执行编辑:  责任编辑

0
 

上一篇燃起明天的希望--对话秦裕琨院士(视频)
下一篇美式民主不比中国政治模式优越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