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02-24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2年2月23日第1版 |
“出去几个,必须回来几个” |
作者:《文汇报》记者 王星
阅读次数:9595
|
消防特种兵是一群“在刀尖上跳舞”的人,无畏的“领舞者”周庆阳也有怕的事情,那就是战友的安危—— “出去几个,必须回来几个”
怎么形容消防员?大概多数人都会想到“勇士”二字。可周庆阳说自己是“舞者”——“舞在刀尖之上、舞在危险边缘,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刀尖上跳舞”16年,还曾在汶川大地震后赶赴现场救援成为模范,他如今是一位“领舞者”,担任着上海消防总队特勤支队金桥中队的中队长。去年一年,周庆阳带着战士们出警除险1365次——大到处置“生化危机”,小到替居民开门、抓猫……“我们是特勤,所以特别勤劳吧。”
百姓帮手 中午,周庆阳从二楼办公室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来,经过大门左侧的宣传栏时,他习惯性地稍稍放慢脚步瞥了一眼。那里贴着两张雷锋宣传海报,看上去已有些年头。 此时,1号泡沫水罐车静静地停在金桥中队的库房里,它上一次出勤是在10小时之前。打开车厢门,马上嗅到了一股浓烈的烟熏味;两排座椅上,整齐地堆放着8套装备,包括20斤重的空气呼吸器、银色头盔、手电筒,还有一条缠着小斧头和绳索的粗壮腰带。 厚重的消防服被折叠成人的形状,“站立”在车后方,这是为了保证消防员以最快速度“武装”自己;三四米外,就是那根从三楼直通而下的滑杆——出警时,跑楼梯嫌慢,他们都顺杆滑下来。周庆阳告诉记者,从“集结号”响起到1号车开出门,一般只需45秒到1分钟,“这几天多雨,今天也在下雨,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警,不过晚上事情可能就多了。”10小时前的深夜2点,周庆阳坐着1号车出动,是去永业路上一户人家,为忘带了钥匙的居民爬楼开门——“只要百姓报了警,小事我们也会尽量帮忙。” 他说的小事,还有抓猫、赶蛇、捅马蜂窝,有时也救助跳楼者。上周,德平路上有个18岁女孩从六层楼往下跳,周庆阳和战友们一起移动充气垫救了她。 除夕,1号车傍晚5点便停在了崮山路羽山路口,周庆阳和队友们穿着几十斤重的消防服,“驻防”在车里等候鞭炮焰火的一轮轮燃放高潮,等候龙年。晚上10点多,警报响起:杨高中路崮山路一处工地的工棚被居民燃放的“高升”引燃了,1号车随即出发……周庆阳说,几乎每年的除夕和年初四,他们都这样“驻防”到凌晨:“呆在车里干什么?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聊天了。”
“隔火墙”
当然,这些并不是特勤中队的“主业”,他们是消防部队中的“特种兵”。周庆阳和他的55位战友,常常面对着比普通火灾更严酷的考验——化学品泄漏、油罐燃烧、危险品起火……“久经考验”的周庆阳,现在只要看看火场上烟雾的颜色,便可大致判断出失火的材料:“蓝色烟是塑料燃烧,偏红的大都是化学品,黑烟基本是油状物质,如果油罐起火,燃烧一段时间后烟会变颜色,这时就要格外小心爆炸了。”在所有颜色中,周庆阳最喜欢见到白色:“冒白烟说明我们的‘内攻’已经到位,火差不多快灭了。” 2010年5月,高桥石化炼油厂内一处5000立方米的轻质油罐起火,周庆阳所在的金桥中队作为主力军冲在最前线。他和战友们先把阵地设在相邻的油罐上,几小时奋战,脚下油罐上的漆被高温烤得脱落,他们身上的消防服用水浇透又被炙干发烫,周庆阳的脸也被熏得焦黑……火势终于慢慢得到控制,周庆阳又在水枪掩护下,直接爬到起火油罐顶部近距离灭火。 那次返回驻地后,他和战友们总结灭火经验,再次研究起之前已琢磨多时的“隔火墙”,又根据实战需要作了改进。这“隔火墙”有点类似世博会时各场馆门前的降温装置,一个喷头安装在水枪上,另一个喷头则接上细管连到消防员背负的空气呼吸器上,这样一前一后形成两道水雾,能为高温火场中的消防员起一点保驾作用。眼下,这种装置已被上海多个消防中队采用。 周庆阳说,他不怕火、不怕爆炸,唯一怕的是“弟兄们”的安危:“大家一年300多天吃住在一起,比亲兄弟还亲。”可一旦上了火场,情况有时很难预计和控制,“但我一定要想尽办法保护他们,保证他们安全——出去几个,必须回来几个!”1米65的他说这话时气势十足,在记者眼前一下子高大了许多。 荐稿人:wdl 2012-02-24 执行编辑:zjy 2012-02-24 责任编辑:xwf 2012-02-2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