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9-12-1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5日第6版 |
不遮掩不逃避 与抑郁症勇敢对话 |
作者:傅星翰.
阅读次数:10252
|
【心里话】 这些年,笔者身边罹患抑郁症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中有的曾经是幼儿园老师,能用纸折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有的是证件照摄影师,喜欢捕捉每个人最端庄好看的那一刻,会在别人夸他拍的证件照真好看时喜极而泣;有的是漂洋过海去异国求学的孩子,向家里人瞒着病情,一边打工挣钱看病吃药,只会每晚在那个只有100人关注的公众号上,用晦暗的插画悄悄发布自己丧丧的心情…… 生活中,许多普通人拼命地抒发“抑郁”,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却在每天努力想要伪装成正常人。 人类的许多情感和经历其实并不相通,如果没有切实经历过,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他们所承受的那个世界,你并不能真的感同身受。但我们依然渴望能够离他们更近一些,感受他们更多一些。并不是说一定要帮他们走出深渊,那是专业心理医生的工作,普通人做不到。而是作为关心他们的家人或朋友,我们至少可以配合医生,给予他们更多爱与理解。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感受他们,便会知道,在抑郁症表面的自暴自弃甚至自残之下,他们为了自救而付出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最近,笔者读到一位抑郁症患者书写自己患病经历的书《抑郁生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把自己深深挖开,写下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与疾病相处的全过程。从挣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到自救,一次次与之交手,一点点的来龙去脉: 得了抑郁症的自己就像受困于一个自信心缺氧的密室——“看轻自我,无视自我,将自己的欲望与感受习惯性置后,认定自己没有追求的资格,若要活着,只能是为了别人而活。” 陷入抑郁的状态时,自信心渐渐流失,奄奄一息的身体让想上前一步帮忙的人左右为难。这就又陷入另一个死循环,抑郁之人是多么不希望麻烦别人,让不堪的自己受到别人关注——“欢笑是枝头招摇的花朵,开开落落,此起彼伏,隔段时间就换过一批,可痛苦……痛苦扎根在泥土深处。” 作者形容那是“黑洞”,是“恶鬼”,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因背负抑郁症而可能需要面对更多的困境,自我折磨了千千万万次,已经没有人比她自己更懂得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不打算与它势不两立,将它赶尽杀绝。它若沉睡,我就陪在它身边。它若骚动,我就静静看它,与它对话。” 她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希望、放弃想要好起来的愿望,以及她对此的自我消化——“你要做的是像一株植物那样,平静地生长。即使生于泥泞,也一样可以开出无垢的花。即使扎根于不见天日的深渊里,也从不折损向光生长的本性。即使你很痛,那收集在心里、展露在眼前的,也一样可以是美好的东西。” 自曝抑郁症经历,回忆那些令人揪心的细节,无异于赤裸裸地撕开伤口。作者甚至还在书的最末附上了41页的病中日记,把自己挣扎中的脆弱姿态,全部放在这个曾经极度抗拒的、无法融入的世界面前。回溯来时的所有伤痛,把它们转化成安慰与养分,分享给更多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伤口里已经开出“花朵”,艳丽了自己,芬芳了他人。接下来即将收获的果实,也一定丰盛。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抑郁症患者具备的勇气和坦诚。抑郁症患者不要遮掩、不要逃避,要坦诚地向不了解的人敞开胸怀。或许会有所顾虑,但还是应该尽量去接触、面对疾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尝试往前走。一步难、一步易,前进几步又有可能会后退几步,这个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但是,不要放弃,慢慢来。不要惧怕伤口,让它成为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更多孤岛。 (作者:傅星翰,系媒体人)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5日第6版) 荐稿人:lry 2019-12-15 执行编辑:zjy 2019-12-15 责任编辑:lry 2020-01-0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