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0-04-16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 2010年4月14日第B05版 |
成长教育 |
作者:刘伟馨
阅读次数:8361
|
同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弱点》和《成长教育》,都是关于成长的。根据美国迈克尔·刘易斯《弱点:比赛进程》改编的《弱点》,讲述的是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经历:从小被遗弃、心理有缺陷、孤寂,在被白人妈妈收养后,经过努力,成为一名橄榄球运动员;而根据英国记者琳恩·巴伯回忆录改编的《成长教育》,则是描述一个小女孩在成长道路上的小插曲:爱上一个老男人,却发现他已有妻室,后来又抽身回归自己的生活轨迹。 这样的经历,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太过于特殊。不过,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觉得自然: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从懵懂的少年,走向青年,走向老年?我们每个人不都珍藏着成长中的某个秘密、某段情愫?也许,我们曾在妈妈的怀抱里获取温暖,在爸爸的眼中汲取勇敢,在寂寞的夜晚遥想友谊,在凄冷的雨中寻求荫庇;也许,我们曾和家中的长辈顶撞,我们叛逆着去追寻自由,我们内心大胆却小心翼翼地寻求刺激,我们放大着爱让爱漫过全身…… 看《弱点》,我们始终被温情包裹。桑德拉·布洛克(凭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扮演的白人妈妈莉安,很像是棵坚毅的大树,她张大着树叶,为素不相识、无家可归、沉默寡言、智商不高的黑人男孩迈克尔·奥赫遮风挡雨。她给他关爱,助他自信,令他自强,最后,使他成功。电影不是浓烈的油画,而是水墨画,即使情到深处,流淌着的也是缓缓有节制的情感,含蓄而又深沉。就像迈克尔从教会学校毕业,莉安仅对他说:“年轻人,我需要一个得体的拥抱。”轻轻的一拥,包含着妈妈对他成功的欣赏;就像迈克尔要远离莉安上大学了,莉安因离别而感伤地躲进车子里,迈克尔轻敲着车门,同样是一句:“我需要一个得体的拥抱。”得体而不滥情的拥抱里,饱含着儿子对妈妈不尽的感激、感恩。 和《弱点》相反,看《成长教育》,获得的是另一种观影经验。如果说,《弱点》里的迈克尔遇上了陌生人莉安是他的福分,那么,《成长教育》里,珍妮遇上了陌生人戴维,就是她的霉运了。电影一开始,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戴维讨人嫌,因为他是那样的风度翩翩、举止文雅——他完全有理由俘获少女的心。事实上,我们在看电影时,也一直在想,那个陌生老男人是不是对珍妮心怀叵测。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不把骗子当骗子来塑造:雨中搭讪女孩,是那样自然,不做作;去女孩家见父母,是那样风趣、得体;引诱女孩的手段,是那样的巧妙、高明。而珍妮所向往的世界,便是:读想读的书、听想听的音乐、看想看的画展、吃想吃的高级美食、游想游的名胜……在诱惑里,她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把原本考上牛津大学的理想,丢到爪哇国里去了。 《成长教育》其实是部落入俗套的电影,尤其当我们确定戴维是个伪君子时。我有时想,假如电影顺着小女孩老男人的路子,写他们真心相爱,就不落入俗套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世上有多少不是俗套,电影有多少不是俗套,但在俗套中,你觉悟了你醒悟了,你感触了你感知了,你就有所得。在《成长教育》里,你看到了愿望和欲望的矛盾,你看到了真诚和虚伪的矛盾,你看到了现实与虚荣的矛盾。你也看到,当你在成长中付出了学费和代价,你就会获得了一份成功。珍妮刚好是这样的人:她实现了她的理想,并由此开启了她人生的另外一扇门……
荐稿人:wdl 2010-04-16 执行编辑: lry 2010-04-16 责任编辑: xwf 2010-04-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