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05-2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0年5月28日第9版

校园“一楼一事”细述红色基因
华东政法大学推出“四史”学习教育实景微党课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阅读次数:5024

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在“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门口,给学生讲授上海解放的历史

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在“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门口,给学生讲授上海解放的历史

 

  “71年前的5月26日凌晨,陈毅老总就是从这幢楼后面的苏州河木桥进校的。”5月27日,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日子。当天,站在交谊楼门口“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铭牌前,86岁的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带着师生重回战上海的风云岁月。
  1949年那个解放上海的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与华东局秘书长、后来成为华政首任院长的魏文伯等一起,在这幢原圣约翰大学跳交谊舞的老楼里宿营扎寨。也是在这里,5月27日晚上,陈毅和上海地下党领导刘长胜等胜利会合。
  “以史为师察己、立德树人观今”,在全国文保建筑群所在地华政园,这堂“四史”学习教育实景微党课串起了校园里一系列“一楼一事”。

  每块墙砖都见证历史

  如今,通向苏州河南岸的那座木桥已不复存在,但始建于1919年的交谊楼仍然健在。徐建是华东政法学院1952年建校时的首届学子。“当年我们的开学典礼,就在这幢交谊楼里举办。”
  5月26日,指挥解放上海战役的陈毅率部入校,其余部队则从木桥上游的铁路桥进校;5月27日午后,上海解放;5月28日,上海正式完成历史性的交接。
  “为了今天的情景课堂,昨天晚上一夜没睡好。”因年事已高,徐建直言无法走得太远、上得太久,但华政校园里“有故事的楼”比比皆是,他遥指远方……
  红色建筑,红色基因。每一块墙砖都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见证。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发生过进步学生集会声援反帝斗争,向“五卅”惨案死难者志哀事件的“六三楼”,“我们入学时的教室就在六三楼。”此外,还有孙中山先生曾来校演讲,在此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40号楼”,等等。

  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

  在交谊楼二楼,校党委书记郭为禄面向那片校园建筑群之间的大草坪,再提“帐篷办公室”的精神。
  1980年10月9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不到500字的读者来信。华政前身华东政法学院学生王勇在信中说,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腾出所有办公用房,改作学生教室宿舍,“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作为新恢复的学校,1979年华政招收了300名大学生,1980年又招新生400名,当时校舍十分紧张,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很缺乏。于是,包括曹漫之等在内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决定让出宽敞明亮的大办公楼,行政、后勤等部门都搬进在草地上搭起的5顶大帐篷内办公。暴雨侵袭之下,篷内阴暗、潮湿,有时还要漏雨、进水……目睹此情此景,学生自发写信。
  “我们都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我们既做思想者,又做实践者。”郭为禄说,华政的历史是身边的历史,“致敬历史、面向未来,全校‘四史’教育还要进课堂、进活动、进仪式、进队伍。”

 

 

荐稿人:ffy 2020-05-28  执行编辑:ffy 2020-06-28  责任编辑:tmy 2020-05-28

0
 

上一篇“人生最好的时候,我跳了白毛女”
下一篇上海解放第一天:剧没停,戏照演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