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3-0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5年2月25日第12版

“遵义诗词”史诗同辉
作者:袁秉达  阅读次数:427

娄山关1.jpg


  90年前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具有非凡的里程碑意义。毛泽东诗词与红军指战员讴歌遵义会议的诗词,形成了相互映照、史诗同辉的组合。
  一方面,《忆秦娥·娄山关》见证了遵义会议的重大转折与“从头越”的雄才大略。
  毛泽东1935年2月28日创作《忆秦娥·娄山关》时,正值其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统领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之际。
  《忆秦娥·娄山关》分为上下两阕,描写红军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城的战斗。上阕起首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残月”五种景物逐一展开、有序排列,辅之以凛冽西风之“烈”与凌空飞雁凄厉之“叫”遥相呼应、晨曦中的地上重“霜”与天上残“月”相互映照。第二句“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霜晨月”的叠句形式,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红军披星戴月集结队伍、千军万马拂晓出发、斗志昂扬进军娄山关的历史大场景。
  《忆秦娥·娄山关》下阕,抒怀更趋豪放,斗志更加豪迈。前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极为传神的对句。前一句意指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第二句不仅体现了红军克敌制胜、英勇向前的豪迈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作为党的领导核心独立自主走自己路的高度自信。
  另一方面,红军指战员“遵义诗词”尽显重大转折带来的积极乐观心境。
  先看遵义会议亲历者的有感而发、以诗为证。
  伍修权在遵义会议期间赋诗一首《七律·历史转折》:“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该诗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对中国革命新征途充满自信和喜悦。
  作为遵义会议的参加者,朱德也曾赋诗一首七言绝句《遵义会议》:“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诗言诗语、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遵义会议坚持正确路线指引、排除左右干扰拨正航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功绩。
  再看紧跟毛泽东冲锋陷阵的革命将士以胜利喜悦激情赋诗。
  娄山关一战,全军精神振奋,上下士气倍增。战后,张爱萍创作《西江月·遵义大捷》《渔家傲·抢夺娄山关》《疾风》等诗词。透过“天降飞兵板桥畔,惊破胆,娄山关上红旗展”“抢夺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欢声动地如雷鸣,远望万山横亘”等诗词,显见激情洋溢和欢欣鼓舞。
  1935年3月,肖锋在遵义期间参加一次战斗胜利后,写下了《强渡乌江》。其中,“紧握战争主动权,红军机智胜过天”等诗句生动体现了红军指战员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接着看回望转折点的历史总结与诗化纪实。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林伯渠百感交集写下《初抵吴起镇》一诗:“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他坚信,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阳关大道坦荡无歧,中国革命必定成功。
  陆定一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合作,于1935年10月写下《长征歌》。全诗押韵不求统一,每段一韵,比较自由,可供军民歌唱。其中,第4段为“一月进入贵州地,军取乌江到遵义。遵义会议载史册,保证长征得胜利”。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配图、荐稿人:xscclf 2025-03-03  执行编辑:xscclf 2025-03-03  责任编辑:zjy 2025-03-03

0
 

上一篇1975年,上海卫星零的突破
下一篇走近国宝文物 感受何以中国(新时代画卷)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