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3-1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第8版

走近国宝文物 感受何以中国(新时代画卷)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董映雪  阅读次数:578

国宝1.jpg

考古发掘  出土秦简的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一号井。  新华社记者 翟 翔摄


国宝2.jpg

修复保存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文物库房内查看简牍保存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国宝3.jpg

记录研究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修复完成的简牍进行记录。  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国宝4.jpg

展陈  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市民正在参观简牍展。  胡学军摄(影像中国)


国宝5.jpg

研学 孩子们在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参与“探秘简牍的清洗与保护”活动。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国宝6.jpg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

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55字铭文,包含了丰富的乐律学知识。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国宝7.jpg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

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灯身人物中空的衣袖和身体作为通道用于排烟。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


国宝8.jpg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器型上圆下方,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腹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图片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国宝9.jpg

何尊腹底铭文“中国”字样。  图片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国宝10.jpg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九霄环佩琴进行保养。九霄环佩琴制作于唐代。

在古琴琴底,镌刻着“九霄环佩”四个字。琴面上,镶嵌着13个由蚌壳制成的圆点,

起到标记琴弦音位的作用。  朱忠鹤摄(影像中国)


国宝11.jpg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内,观众围在Ⅰ号大型铜神树前仔细观看。

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体现了高超的冶铸技术和艺术水平。
  《人民日报》记者 宋豪新摄


国宝12.jpg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刻辞甲骨。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河南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国宝13.jpg

湖北孝感云梦县睡虎地秦简。1975年,睡虎地秦简出土,震惊世界,

其中秦律十八种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国宝14-1.jpg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内展出的亚长牛尊,是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
  《人民日报》记者 张文豪摄


国宝15.jpg

 鎏金铜蚕。1984年出土于陕西安康石泉县,体态为蚕仰头或吐丝状,

制作精致,造型逼真,见证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出的秦律十八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何尊、长信宫灯、鎏金铜蚕、曾侯乙编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提到文明瑰宝,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到博物馆驻足欣赏宝贵文物。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省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优秀资源,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总书记关注的一件件珍贵文物,赓续着中华文脉,讲述着何以中国。围绕这些珍贵文物,各地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精品展陈频频亮相、文创种类丰富多样。国宝重光,时代华彩。人们走近国宝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荐稿人:xscclf 2025-03-12  执行编辑:xscclf 2025-03-12  责任编辑:zjy 2025-03-12

0
 

上一篇“遵义诗词”史诗同辉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