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意外,在浙江常山遇到了一座廊桥。天正下着雨,我收了伞,拾级而上。这样的天气,在廊桥里坐一坐岂不很好?

浙江泰顺龟湖廊桥 此前拜访过泰顺的北涧桥、溪东桥、旗峰桥,被廊桥的古朴和静美所惊艳,没想到刚下常山芳村高速口不久,就见到了浅溪上架着的一座廊桥。 这座廊桥叫乐丰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是常山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木廊桥,桥长17.6米,宽3.2米,高4.5米,实木土瓦结构,无桥墩。 根据桥梁建造结构的不同,廊桥一般分为木平廊桥、伸臂式廊桥、木拱廊桥、石拱廊桥四种类型。 常山的乐丰桥,属于木平廊桥。木平廊桥多架在溪面较窄的水流上,是廊桥里最简单、数量最多的一种廊桥。 如果从营造技艺角度看,工艺顶尖,最能体现工匠技艺和智慧的廊桥为木拱廊桥。 也就在几天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将我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为何了不起? 我想到此前去泰顺泗溪镇看北涧桥,创办“廊桥网”的钟晓波曾为我详细介绍过。他说,在泰顺建造一座木拱廊桥,通常会就地取材,选择四五十年生长期的杉木。杉木既长且直,只要保持通风状态就不易腐烂。在整个建桥过程中,工匠不会使用一枚钉子,而是通过燕尾榫、穿斗榫等形式,榫卯咬合,相互连接,像筷子一样将一根根杉木穿插组合。这种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完美解决了大跨度无脚桥梁的建造。你看,一根根直的木头编成牢固拱状,这个营造技艺何等精妙、高超!当之无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晓敏在《廊桥笔记》一书中也讲到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核心技术——以数百根较短的木材,通过直木穿插,纵横相贯,榫卯对接,相互编织,利用建筑力学科学地解决了大幅度拱跨受力难题。 浙闽一带的廊桥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宁德、南平,在浙西的衢州并不多见,能在家乡见到廊桥,我已十分惊喜。 对于当地人来说,廊桥更多的是一个使用工具。首先,它是一座桥,用于连接河流两岸;其次,廊桥可作为古道的一个节点,为来去的旅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歇脚之处。比如在泰顺,当地村民会挑着担将山货拿到县外卖,同时把温州、福鼎等沿海地区的海鲜运回来,漫长的旅途,他们带着简单行李,随意休憩在廊桥的木椅上;比如常山乐丰桥所在的横山路村,在过去属于杭州市淳安县和衢州市衢江区、开化县、常山县在千里岗山脉的接壤处,横山路村的乐丰桥便处在交界点,连通着四方往来。 随着往来人流渐多,慢慢地,人们开始在廊桥上进行货物交易,桥边的客栈、饭店、戏台、赌场,也纷纷建设起来,直到现在,北涧桥的桥边还保留着过去的老街,茶馆、奶茶店、山货店、杂货店、纪念品店,一爿挨着一爿。 乐丰桥廊屋内两侧,放置着长条木板凳。雨天,多么适合坐在这样的长凳上,静静看着廊桥长窗外的雨和青山以及檐下褪了色的红灯笼。 桥两头有两棵香樟树。最老的那棵香樟460岁,树身上插着燃尽的红色线香,树底下摆着香炉烛台。在常山,我看到很多村庄的村民,将古老的香樟视为祭拜和祈福的神树。

泰顺北涧桥
北涧桥的桥头,也有两棵古树,一棵是香樟树,一棵是乌桕树。只是泰顺人并没有将香烛供在大树底下,他们直接将观音娘娘供到了廊桥里。除了观音娘娘,他们还会在廊桥里供奉财神爷赵公明、土地公、文昌帝君等,儒道释同聚一堂。每到正月初一和十五,村里人总会到廊桥上拜一拜。对于他们,廊桥又多了一层意义,是一种信仰的意义。 钟晓波说,廊桥的保护不易,它既怕火,又怕水。 防火是木结构廊桥日常维护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过去,人们会在廊桥顶部搭建一个藻井,并雕刻各种水生植物及水相动物的吉祥纹路,如莲花、龙、鱼等,意“向天凿井”,即向天取水之意。 但夏日的洪水侵袭,对于廊桥却是致命的。 回想起“莫兰蒂”台风登陆的那一年,钟晓波仍心有余悸。2016年9月,“莫兰蒂”在厦门登陆,暴雨却落在了泰顺,连续三小时的强降雨,让河流水位快速告急。钟晓波急匆匆从温州赶回泰顺,道路两边都是湍急水洼。这次台风不容小觑,他心想。汽车缓慢驶入隧道,却见不断有人从隧道里逆向走出来,原来隧道那头已经被水淹没,山洪正从对面隧道口汹涌而入。他害怕起来,果断把车子留在隧道,弃车而逃。 台风天赶回来干什么?他是担心北涧桥啊。 暴雨天,他站在北涧桥对面的一家饭店里,紧紧盯着桥下越来越高的水位。廊屋在水面漩涡上方苦苦挣扎。“难不成真要眼睁睁看着世界最美廊桥从洪水中消失了?”他的心揪得紧紧的。 村民们不断从家里搬来东西往廊桥上堆,桌子、柜子、凳子、电器、沙袋……什么都往上搬——增加桥的重量,就是增加桥的稳固性。 所幸,北涧桥躲过了洪灾,留下来了。 “廊桥本就是人类和水搏斗的结果,它随时可能面临牺牲,但它也会始终存在。”钟晓波说。 我看了看常山乐丰桥下的东源溪,溪水很浅,若是赤脚站在水里,顶多没过脚踝。清澈灵动的溪水流过石块,激起白色水花,流到桥梁正下方,才骤然变深,但依旧清晰可见粒粒石块。 宁静的横山路村,山深水澈,竹林青翠,一位大叔开着电动三轮车从溪边经过,他的三轮车上放着一大篮新择的青菜。溪水边的石头围栏上,落着一只红尾水鸲。显然,这只红尾水鸲比我更懂得享受细雨的滋润,它略略抬着头,沐浴在雨中,细小的雨珠落在它的尾羽上,又丝滑地流淌下去。 它和乐丰桥一样,始终未离开过这条溪。
横跨流水上,气定神闲一座桥 《解放日报》 周华诚 2024年12月18日第15版 近日,中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评审通过,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创了中国名录转换的先河。这意味着入选其中的温州泰顺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已从濒危迈向振兴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泰顺境内现存各式各样的桥梁958座,其中保存完好的古代木廊桥33座、石拱桥266座、石平桥111座、碇步桥248座。这些数字,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统计。有的桥会忽然消失,有的桥又重新生长出来,总之,泰顺被人叫作“中国桥梁博物馆”或者“千桥之乡”大抵没有错。 我们去翁山的路上,就不时见到一座座古桥横跨在流水之上,静默之中,自有一种气定神闲。村中老人荷锄挑担,从桥上过,去外垟,去北垟,去梨垟,去一片片田地,或者走上古道,去往更远的地方。 翁山,以前是一个乡,后来乡镇撤并就不叫乡了,叫作“社区”。这个“社区”归属于筱村镇,大家已然习惯的“翁山”,由几座分散隐藏在深山里的村庄组成,因为在高山上,常被人称作“崖上人家”。山高涧又深,水流隔阻道路,就需要桥。桥是道路的一部分,有了桥,断开的道路就能被接通。 翻开厚厚的《翁氏宗谱》,竖排的文字,透着一种古老的敬意。其中记载颇多乡人造桥之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山峡北垟木平廊桥建成。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十七日,外垟郑岙木桥建成,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日,翁柽重建。同年,三房翁良馨迁居大昌;三房翁良涢移居库岭单田。 乾隆年间,外垟旗峰桥建成。现存单孔石拱廊桥,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 在人烟比较密集的原翁山乡政府所在地外垟村,沿一个路口右拐,前行数百米,见得一溪。溪中流水潺潺。水中有一座碇步桥。人在碇步桥上站定,往右手边一望,顿时发现溪涧上现出一座古朴雄浑的石拱木廊桥——旗峰桥。 这是两座桥的呼应。

晚霞中的泰顺仕水镇仕水碇步桥

晨曦中的泰顺仕水镇仕水碇步桥

在仕水碇步桥上的舞龙表演
这座碇步桥,其实是人类最古老的堤梁桥。乡人们也称呼它“琴桥”,因为一个一个碇步立于溪中,就像是琴键。泰顺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是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仕水碇步,全长133米,共223步,每步由两块平整条石砌成。仕水碇步是我国现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长的古代碇步桥。 除了著名的仕水碇步,其实还有很多小型碇步桥低调地隐于人间,有时是随意放置的几块垫脚石,有时是特意建造的条石碇步,都不甚引人注目,却充满了乡野的趣味。比如与旗峰桥映衬相对的,正是这无名的碇步小桥。走过碇步,沿一条小路行数十步,即到旗峰桥头。 傍垟溪,村庄水尾,旗峰桥南北横跨,锁住了一个地方的福祉。廊桥一直有风水学上的功用,在泰顺人眼中,廊桥修建于水尾,能把好运与福气留在村庄。这条傍垟溪穿村而过,到旗峰桥这里水流尚缓慢,两山夹峙,野幽林深,风景静美。再往下约百米,忽然大山大水呈现眼前,脚下山峦起伏,云雾奔涌,抬望眼一览众山小,才知身在万尺山峰之上。傍垟溪水至此,不知是化作了流云,还是跌成了飞瀑?反正下游就有一个三重漈景区,其中的金钟潭瀑布也就是千仞绝壁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告别旗峰桥,众人又去寻访另一座野廊桥,位于桥底自然村的郑岙桥,又叫桥底桥。此桥是木平梁混搭石拱木廊桥,宋代始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建,南北向横跨于门前岭溪上,为单孔木廊桥。 我们去的时候,发现桥边正在大兴土木,修建一条长廊。原先桥头的一座小亭子被挪换了位置,如今的郑岙桥已经被新修的长廊所遮掩,落差既低,交通功能也丧失,景观也无从谈起,便失去了此桥应有的意义。 这座桥,其实并非什么高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钱时修葺一下,无钱时就任其沧桑,大概此前刚好有一笔钱,所以我们看到时各个构件焕然一新。此桥头不远处,有一棵千年柳杉,古桥古木,亘古的溪流与山石,历经沧桑的古老村落,显得如此和谐。 最近几年,我经常在泰顺大地上寻访古廊桥。我也深深地知道,每一座廊桥对于当地村民的精神意义,廊桥在那里,神明在上,人们的内心便觉得安宁。廊桥也因此寄托了人们很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廊桥之上朴素的神龛里,神明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泰顺的廊桥绝不是普通的桥,它甚至代表了泰顺人的精神脊梁,它便是民众当中,心灵的那座桥,可以打到对方最柔软处。 我在《流水辞: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一书中写道:“礼失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物质形式。 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在此时此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在翁山,山环水转,峰回路转,不时就能发现一座廊桥隐藏在并不怎么显眼的地方。其实,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廊桥,就像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在自己有限的时光里,创造着自己的意义。
配图、荐稿人:xscclf 2025-04-02 执行编辑:xscclf 2025-04-02 责任编辑:ych 2025-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