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2-2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4年2月26日第2版

记住苦难,才能走向复兴辉煌
作者:钱蓓 祝越 等  阅读次数:8299

111

      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两个决定草案”将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确定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是国际通行的纪念方式,可以把历史记忆、人道原则和现有制度进行有效地结合,有助于中国与世界在认识上进行沟通,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昨天,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既是为了悼念在抗日战争中的遇难同胞,也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唐磊介绍说,目前,每年前来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参观者达150余万人次,每逢抗日战争纪念日和淞沪抗战纪念日,参观者较平时多出几倍,“抗日战争是一段屈辱的痛苦史,但更是一段能激发起全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以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不仅仅是南京一个城市的悲剧和灾难,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和灾难。”

  南京之痛,是国家之痛,是民族之痛。“目前,江苏省和南京市每年都会在12月13日这天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的仪式,但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仅仅举行地方性纪念仪式,其规模和影响有限。”唐磊认为,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历史不仅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是人类文明之殇,“以国家名义对战争遇难者进行公祭和纪念,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态度。”

  受难者的记忆应被尊重。“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乱中随风消逝,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和世界恒久的集体记忆。很多同胞为了自己的尊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了抗争,有的连抗争都还没有来得及,但是他们和英雄一样,同样值得我们追忆。”

  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就在《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唐磊表示,八年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特殊历史遗产,这份遗产没有得意,只有痛苦,但只有记住如许苦难的民族,才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向复兴和辉煌。 本报首席记者 刘栋
  
亲历过抗战的荆位祜、陈杨老人:需要这样的日子唤醒国民记忆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荆位祜和陈杨11岁,都在上小学。

  “1937年12月初日军杀到江苏丹阳,我们举家逃难,我的奶奶在逃难过程中过世。后来回到老家,发现县城处处都有烧杀抢掠的痕迹,满眼都是焦黑的房子。有统计说全县死了3000多人,有14万间房子被烧。我家也有亲戚被杀,我的一个小学同学遭到强奸。”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秘书长、离休干部荆位祜今年已经88岁,几十年前发生的惨剧,对他而言仍历历在目。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同样88岁的陈杨记得,“九一八”事变之后,老师告诉年幼的他:“我们要当亡国奴了。”陈杨不想当亡国奴,1944年,他加入新四军一师一旅和苏中三分区的《江潮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我们是新四军敌后根据地里一支用笔战斗的队伍。在江苏江阴,长江北岸两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四个县里,敌人布下了120个据点,公路封锁线密织如网。我们采访的村庄,敌人1小时内可以奔袭到——我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着报道。”

  历史的伤痛始终翻搅着亲历者的记忆。但令他们有些失望的是,历史事件在一些后辈心中的分量越来越轻。

  “历史的大是大非需要铭记。”荆位祜说,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完全必要的。两位老人都认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日子唤醒国民的记忆,尤其是年轻一代,纪念日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国家的过去。

      每逢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都会响起警报声,那一天还会举办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仪式;但荆位祜认为对大屠杀的纪念不只是南京人、江苏人的事,“设定国家公祭日,让纪念变成十几亿人的事,这样有助于开展更大范围的历史教育。”陈杨每年都召集在沪老战士聚会,最多的时候参加聚会的有一万多人,如今这个数字变为了3000人左右,听到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消息他很激动,“这对所有的老战友都是一种鼓舞。”

  “过去,我们因为落后而挨打;现在,国家慢慢强盛,但我们不能忘却过去。”老人们说。
  本报记者 钱蓓 实习生 祝越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反制日本右翼势力的重要举措

  昨晚,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从法律层面明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历史地位,是反制日本右翼势力挑战战后体制的重要举措,不仅将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还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

  记者:怎样理解这一立法举措?
  胡令远:这是国家层面对与二战有关的重要事件给予最高形式的肯定,可以提醒日本等个别国家,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安倍政权最近通过很多动作挑战战后体制,中国有必要进行反制。除了立法明确纪念日和公祭日,中俄两国领导人一致决定,在2015年共同举办庆祝二战胜利等活动,都是用实实在在的方式强调对战后体制的肯定。
  这两个特别的日子,将提醒全世界铭记人类的重大灾难。

  记者:国际社会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
  胡令远:日本右翼势力肯定会说三道四,但日本一般国民并不否认日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从国际上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都属于世界公认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正义活动。

      记者:对两岸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
  胡令远: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凝聚两岸共同的社会心理,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对两岸关系有促进作用。两岸同胞同根同族,并肩经历了浴血奋战的岁月,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骄傲。立法强调历史的真实,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这一举措能够使纪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让子孙后代铭记共同的历史,共同面向未来。
  本报记者 李上涛
  
怎敢忘,怎能忘?

  ■冬至春望:虽然有些晚,但是必须的。

  ■sherrycafes:南京每年到那一天都会拉响警报,怎敢忘,怎能忘?国弱必被欺,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

  ■笑看-:前些年去山东济南,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忽然警报大作见市民肃然原地站立,我虽不知什么情况但在那种罕见的凝重严肃的气氛下,感觉警报的鸣叫直接震撼到内心。过后我向几个小学生问及原因,学生严肃地讲起“五三惨案”日寇无端野蛮屠杀济南军民的兽行。

  ■天上掉下来的星:纪念“9·3”表明任何想或准备侵略、颠覆中国的一切势力都是徒劳。纪念“12·13”表明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在生死存亡之际3500万华夏儿女的牺牲,同时也是告诉后人勿忘历史,以史为鉴,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王小奥chester:因为历史,我们要更加铭记那些给予我们现在和平美好生活的烈士们!记得以前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没有嘈杂声没有讨论声,甚至连步伐都显得沉重……

  ■人生就像一滴水:好!好!好!和平难得,忘战必危!
  本报记者 顾一琼整理

  

 

 荐稿人:lry     2014-02-26       执行编辑:xscclf     2014-02-26       责任编辑:xwf   2014-03-04

0
 

上一篇家风也是传家宝
下一篇延续我们的“家风文化”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