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04-2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4年4月22日第1版 |
20年传唱一首歌 |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申 琳
阅读次数:6837
|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 20多年了,纪念丹顶鹤姑娘徐秀娟的这首歌,依然在这块土地上深情传唱。当年送别徐秀娟烈士的那一幕,当地人至今还记在心头:那天,不到2000人的小镇,近千人自发前来送行…… 江苏盐城,丹顶鹤、麋鹿的自由栖息之地,朴素的道德情感不断生长的地方。近年来,通过深入持久的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盐城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唱响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道德曲”。 盐城多水,当年徐秀娟溺水而逝。这些年水中救人的故事,这里还有很多很多: 2010年12月,盐城市盐都区,一辆载有10名幼儿园小朋友的面包车失控冲进河中,半月前刚做过胃癌手术的农村妇女王加丽闻声赶来,跳进水中将孩子们一个个抱出。 2014年1月,盐城市响水县,农村妇女汪凤玲发着40度高烧,正在家中输液,忽然听到“有人掉河了”的呼救声。汪凤玲拔下针头冲出去,毫不犹豫跳进河中,破冰救出三轮车掉河的祖孙3人。3月,汪凤玲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4年1月,盐城市阜宁县,农民邹必新眼看前方的三轮车栽入河中,马上停下车子跳进河中,救出了两名妇女和一个孩子。前几年在外打工,邹必新已经有4次下河救人的经历。 跳进水中救人的,还有2012年北京7·21暴雨中一群可爱的盐城农民工。 2012年7月21日,京港澳高速南岗洼大桥,180多人被洪水围困。漆黑的雨夜,150多名以盐城农民工为主的救援队伍赶来了:材料员陈文堂身系绳索在洪水中沉浮,在大巴车和安全地带之间拉起一条“生命线”;父亲何学中带着儿子何明冲向深水,全忘了儿子还是个“旱鸭子”……来自老区盐城的农民工兄弟,温暖了北京那个难忘的夜晚。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经济是基、文化是脉、百姓是本,而民风则是魂。”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正如先人煮海而来的盐我们须臾难离,要让道德如盐一样溶入我们这座城市的血脉!”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20多年前,丹顶鹤姑娘逝去,《一个真实的故事》到处传唱;20多年后,无数平民英雄站出来,一首首“道德曲”节奏铿锵。 崇德向善 好人辈出
江苏盐城,先民煮海为盐而生的城市。 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仅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也崇德向善,好人辈出:风雪中守候2万多元现金失主的环卫女工,北京7·21暴雨中舍身救人的农民工群体,身患绝症奉献不止的机关干部,面对金钱不为所动的普通市民……近几年间,这里平均每年产生“中国好人”超过5个、“江苏好人”超过10个,获全国和省道德模范称号或提名的已有17人。
感动,道德的力量
面对一位倒地的路人,你能不能俯身帮一把? 这个简单的问题,困惑了人们许多年。而在护士徐静、机关干部徐兆学看来,不需有丝毫的犹豫。 花甲之年的市民董二林脑供血不足倒在路边,接孩子放学的护士徐静拨开人群蹲了下去,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紧急抢救十几分钟,徐静已是满头大汗,老人终于有了气息。将老人送上救护车,徐静悄然走开,直到身体康复的老人多方打听才找到这位“救命恩人”。 小轿车侧翻,孕妇被困车内,路过的盐都区人武部干部徐兆学,想都没想,跑上前拉开车门救人。虽然后来也遭遇对方亲属的无理质问,徐兆学至今信念不改:“遇到这种事,我还是要救人。” 当一张张百元大钞迎面飞来,你能不能捡起来主动交还失主? 在金钱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从容。但在一群普通盐城市民那里,他们却表现得非常坦然。 位于盐城市大庆路黄海农商银行的一个监控探头,记录下一群生动的身影:市民郑先生手中的2万元不慎掉落,随即被大风刮得满天飞舞。银行大厅里很快跑出一群人,追着钞票慌忙捡拾。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费力地弯下腰一张张捡起钞票,随后走上前去,伸手将捡到的钞票递到郑先生手中,其他人也纷纷拿着钞票走上前来。“2万元钱,风刮得到处都是,最后只少了3张,肯定是被风刮到哪里去了。”感激不尽的郑先生招呼请众人吃饭,人们纷纷微笑着摆摆手走开。 面对危险,生死考验面前,你能不能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安危? 徐兆学,还是这个身患白血病多年的人武部干部。2012年7月,盐都区北龙港街道,一辆失控的轿车接连撞倒十几辆电动车,快速冲向人群。车子离人群还有几米远时,徐兆学猛然发觉,他蓦地将身边两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推向路边,自己却被飞驶而来的轿车撞出老远。右腿被撞断的徐兆学被送往医院,医生责问他:“你知道白血病人失血意味着什么?”徐兆学忍痛回了一句:“救人要紧。” 北京7·21暴雨中的那群农民工兄弟,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大桥,迎着几米深的洪水冲上去,没有因激流而放慢奔跑的脚步。 “这事很平常,换谁也都会这么做。”面对外界的赞扬,这些盐城人几乎都是淡淡一笑,只有这么朴素的一句表白。
追寻,道德的土壤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盐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当年“苏北的延安”。“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多少年来代代相传。”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负责人孙国栋说。 2011年农历大年初八,盐城普降大雪。天还没亮,环卫女工韦青、陈红在扫雪时发现了一个装有一摞摞面额不等钞票的包裹,两人边扫雪边等待失主三个多小时。天大亮时,两人将包裹交给了警察,经清点那些现金有两万多元。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两位环卫女工坚守着人格的尊严。后来,失主拿出1000元感谢,她们谢绝了;单位奖励她们2000元,她们捐给了重病的女孩。其实,两人都是下岗后再就业,丈夫打工,孩子上学,老人高龄多病,家庭经济都很拮据。 70多岁的农村老人单德凤,古稀之年连遭丧子、丧夫之痛,儿媳又下落不明,一个人拉扯孙女艰难度日。亲人已去,却留下7万多元的债务。“人不在了,债却不能赖”,年老多病的老人,硬是挣扎着种好11亩田地来还债。几年下来,老人已经还掉5万多元的债务。 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人们,同样坚守着道德的价值:保护战友、以身殉职的连指导员罗昊;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牺牲的农民企业家戴俊;扎根偏远山区、立志终身支教的大学生陈晓明…… 道德土壤丰厚,才能生长美德之花。多年来,盐城通过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培育着崇德向善的道德土壤。1992年起,盐城每年开展“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市县乡村逐级推荐,群众广泛参与推荐,并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短信投票等形式积极参与评选。近年来,盐城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开辟专栏,浓墨重彩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事迹;各级组织先进事迹宣讲活动,进社区、进机关;道德模范一条街上,先进人物的照片和事迹上了墙……多种形式的宣传、评选,人们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事迹耳熟能详,一种“崇德”的风尚蔚然成风,一种“见贤思齐”的思想在心中萌动。 “对道德典型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表彰,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道德、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盐城人时时处处感受道德的正能量!”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红红表示。
筑魂,道德的高地
多年道德建设之功,让众多平凡岗位上的人们也纷纷发光:盐城党校干部郑巧玲,几年来累计拿出10余万元,资助了20多名新疆贫困学子,“我们一家三口衣食无忧,还有些存款,应该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尽一份力。”盐都区69岁的农民乐绍琪,将自家的新房拿出来无偿办农家书屋、办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咱们农民缺文化,农村娃放学后没有个好去处,人人都能做好事,我一个老头子怎么不能?!”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经济是基、文化是脉、百姓是本,而民风则是魂。”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正如先人煮海而来的盐我们须臾难离,要让道德如盐一样溶入我们这座城市的血脉!”结合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盐城市委号召党员干部要更好地修身立德,带头向道德模范学习。 连续22年的“十佳文明新事”评选,连续3届6年的道德模范评选,每月开展的“身边好人”评选……在盐城,城市在发展,文明不掉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城市发展水乳交融。盐城已经四次向全市发文,号召学习徐兆学、北京7·21暴雨盐城农民工群体等先进典型。同时,还设立“盐城市美德基金会”,对道德模范、突发性道德事件和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活动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 “让有‘德’者有‘得’!”盐城多个部门为道德模范开辟了“绿色通道”: 公交部门发放免费乘车卡,园林部门每逢节日就送花,金融部门提供“道德贷”,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等可获得银行最高30万元的低利率贷款…… 2013年6月,“中国好人”徐兆学从黄海农商银行获得10万元的授信,成为盐城“道德贷”首批受益者。“用文明做担保,以诚信作抵押”,盐城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对于道德模范来说,“道德贷”是一种褒奖;而对于社会大众而言,“道德贷”更是一种价值导向,“有道德的人,应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 为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盐城今年年初出台政策措施,提高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医疗保障水平,对见义勇为人员在就业、子女受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低收入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加大基本生活保障。朱克江表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座“厚德盐城”,盐城还要进一步完善两个方面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好人有好报”;二是要建立保障机制,让道德模范“流血不流泪”。
荐稿人:xscclf 2014-04-22 执行编辑:xscclf 2014-04-22 责任编辑:lry 2014-04-2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