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8-1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8月14日第16版 |
芷江:见证日本投降 |
作者:张重光
阅读次数:7266
|
到湘西,朋友说受降城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何谓受降城?
就是日本人投降的地方,芷江。当年国内流传一句话: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始于宛平卢沟桥,终于芷江七里桥。 如果说卢沟桥在中国内地家喻户晓,可有几个人能说出关于芷江的子丑寅卯来?至于“七里桥”则更像乡村僻壤的一座小桥,谁还记得谁?我所认知的“芷江”则还停留在上海版图,知道有条芷江路,在闸北区。
还曾以为芷江是条江,只是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流经何方。如今才知道原来是座城,一座县城,全名:芷江侗族自治县。
“芷”是一种香草,长在江边,源自屈原的《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那也是成语“沅芷澧兰”的出处,形容高雅和洁净。 农历十月的芷江,说冷不冷,说热不热。早上到达受降旧址的时候,既没太阳当空,也没阴云密布,像是觅到了一个好天气。然而,空气中湿漉漉的仿佛酝酿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人有一丝不安,好在太阳时不时从云层里钻出来,洒下万道金光,又没有了不安的理由。
芷江当年是个小镇,人口不过数万。1944年初,大批中美空军进驻芷江机场,光美军地、空人员就多达六千多人,七里桥一带营房拔地而起,满街的高鼻子、凹眼睛,被民众称为“美国街”。由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驻芷空军除负责夺取华中上空的制空权,还担负着对日军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以及长江、湘江、洞庭湖等处的水路运输线的轰炸和封锁,切断日军后方补给、阻滞其南下西进行动,同时支援我方陆军部队的作战任务。
日军遭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与沉重打击,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沉重代价。尤其中美空军发挥出色,先后出动战机二千五百架次,投弹一百多万磅,发射机枪弹八十多万发,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给日军以重创。最后日军连芷江的城头都没看到就不得不丢盔弃甲,狼狈收兵。此一役,历时42天,日军被击毙12,498人,击伤23,307人。
芷江战役令日军元气大伤,更让他们心理崩溃的是,制空权竟被中美一方牢牢掌握,他们的地面部队得不到空军有效支援和保护,成了中美战机的刀俎鱼肉。
从此,日军一蹶不振,再无法组织起一次相像的战役。中国战场也由此发生根本转折,日军由战略进攻被迫进入战略防守。
1945年8月21日中午11时20分,晴空万里,在近万名芷江百姓、中外记者以及中美官兵的注视中,日机“元力式”由中美三架野马式战斗机引领,飞抵芷江六里桥。日机两翼末端各拖着一条四公尺长的红布条,远看像老女人拖着两条细细的长辫子,不伦不类——倒并非日机爱装饰,而是依照中方要求系上的投降标志。日机先绕机场低飞三圈,以示降服,待降落后,那两根示降的布条便被围上去的中美官兵扯成几截,当作了纪念品。
日本降使来芷江请降,除了接受中国政府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的备忘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向中国政府呈交日本侵华兵力分布图。这图绘得并不精致,只是个大概的方位与兵员数量,未必真有多少军事价值。
然而却是意义深远。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图纸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为由此明明白白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国胜利了!真的胜利了!
芷江很小,但她却牵动着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每一个人的神经。如果说,芷江,是“飞虎”的栖息地,货真价实的雄鹰之城,那么当“芷江保卫战”取得完胜,并且打得日本鬼子不得不举旗投降的时候,芷江就已经升格为一座反法西斯的英勇城堡,一座虽经激烈战火却没有一处废墟的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芷江赢得干干净净,也让人们领受了“沅芷澧兰”的妙义。
芷江让四万万同胞热血沸腾,也引来全世界的一片喝彩。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在芷江七里桥树纪念碑,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登月球插旗帜,那注定是震古烁今的丰碑,令国人扬眉吐气的凯旋门。
修复如初的受降纪念坊矗立在几级白色的台阶上。台阶前有狭长的草丛花坛,后有松柏映衬。通常的陵园格局,朴实无华,却还是伟岸,浩然大气。
纪念坊四柱三门,由青砖白水泥砌成,白得刺眼,远远看去就像旷野里一把古银戟,直指青天,虽经历了一场血的洗礼,锋刃残卷,却依然寒光森然,凛然不可侵犯。
它其实是一个硕大的“血”字,一块鲜血浇灌的墓碑,永远铭记八年中惨遭屠杀千千万万同胞和英勇牺牲的英烈。
除了坊名,它的正反两面共四组楹联六块题额,一律的白底黑字,俊秀丰神。细细揣摩笔者书写时的心情,应该是胜利到来时难以言状的悲喜交集,不由让人想起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离纪念坊五十米外便是“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的会场,由航空大队营房临时改装。三八年的建筑,由三栋黑色鱼鳞板双层木结构连体西式平房组成,长方形品字天井型结构,总面积1,072平方米,每栋长44.1米,宽8.8米。冬暖夏凉,且大巧若拙,简洁又大方。尽管是西式舶来品,却因为朴实得像农民的田舍,与“资产阶级情调”几乎沾不上边,因此“文革”中得以幸存,就连房里的家具也完好如初。所以我们看到的“受降堂”的布置,不仅是一切如旧的原貌,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原物。桌椅都已经油漆斑驳,露出原木本色,却毫无明清家具的古韵,应该就是普通木匠的手艺。
受降会场处于营房正中,北首的房两间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办公室;南侧两间为何应钦办公和会议室。营房东北方数百米外有独立房屋一组,为空军基地司令官住所,供作日降使招待所,便于隔离、警戒。日本降使一行八人在芷江的两天,都得听随营房军号起居。清晨起床号刚落,他们即向警卫请示,要求到室外活动十分钟,获准后,排成一列横队,向东方一鞠躬,齐声朗念“祝愿天皇健康长寿,国运昌盛”,然后散开作徒手体操。
这“国运昌盛”四个字听起来有点滑稽,像在自嘲自讽。
正对着飞虎队纪念馆大门的,是当年的飞行指挥塔,砖木结构,三层楼高,好像还保持着当年高度戒备的警觉,并随时召唤馆内的飞虎队员起飞出击。
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黑瓦白墙、木框窗玻璃,两端为酒吧间。窗户很大,却都紧闭着,总让人忍不住想往里张探一下,看看还有没有人握着酒杯在轻轻聊天,或是年轻的飞行员与漂亮的女地勤人员正相拥而舞。
一排三四十米长、四五米高的玻璃幕墙陡然出现在眼前,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一行行白色的英文字,再一看全是人名。这是“英烈墙”。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盟国的飞行员共阵亡4,482人。墙上应该就是这四千多位烈士的名字。他们中不仅有美国人,还有早期曾派航空队来帮助抗日的苏联人,更多的则是中国人。
但是我看到的另一篇文章则说,中国空军牺牲有6,164人,美国1,579人。到底哪一个数据正确,大概已经说不清楚了。在2007年南京的一次航空联谊会上,有专家宣布说,又一下子找到了900多位抗战中牺牲的飞行员姓名,其中中国飞行员500多人,美国400多人。可见很多人牺牲后连名字都不知道,更遑论他们遗体。
同来的伙伴早已移步别处,整个玻璃幕墙下就我一个人。四周一片寂静,可以听到四周女贞婆娑,杨柳轻扬,仿佛有人在轻轻絮语。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当年美国人在这儿种了不少美国白杨树,当然不会只是为了绿化,美观,更多是因为思乡。这些美国大兵,当年也就二十来岁,他们告别亲人,在万里之外的芷江栽植这些家乡带来的树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那么多年轻的英烈走了就走了,再没人提起,就像他们从未来过这世界一样。
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宝贵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 下雨了,一直举棋不定的老天最终还是选择了下雨,而且是瓢泼大雨。我知道此时老天心里也不好受。
荐稿人:lry 2015-08-14 执行编辑:lry 2015-08-14 责任编辑:zjy 2015-08-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