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1-1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1月10日第2版 |
同济何以一校七奖“大爆发”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阅读次数:9977
|
1月9日,同济大学7个科研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中排第四。
科学研究需长期积累,一校七奖迸发并非一夕可成。 机制创新,激励研究者“顶天立地”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此次上海所获的唯一一等奖。成果已经成功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载人航天等航天工程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重大工程。
“学校近年来在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做出的一些改革与探索,成效已经逐渐显现。”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同济大学对科技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同济教师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研究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很感谢学校的支持,给了我一片‘黄金场地’,”童小华说。原来他的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模拟载荷实验需要很大的场地,学校二话没说,把嘉定校区的一片2万平方米区域交给童教授作为试验场。
支持和激励,来自方方面面,形成更有“肥力”的土壤,让更多创新力生发。以科研经费管理为例,学校科研部全面修订相关政策,其中包括会议费、差旅费、间接经费、劳务费和结余经费的管理政策。正在制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转化收益70%给予科研团队;同时修订相关评价考核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激发科研活力,实现学校科研质和量的总体跃升。 大科学装置,为重大研究插上双翼 科学史上,经典方程式不少,但以中国学者名字命名的不多。近年来,在全球土木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领域中,“李-陈方程”受到高度关注。它的研发者,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项目,其核心就是他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当被问及探索这一原创性成果的助力时,李杰特别提到了同济校园内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振动实验中心。这一领先国际的振动台组系统不仅能对大型桥梁工程、生命管线、水坝、隧道等线状结构进行振动实验研究,还可以矩形振动台组形式对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体育场馆等大型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实验研究。4座振动台总承载能力为200吨,为国内振动台承载能力之最,还吸引了美国、日本等地科学家来使用,促进更多国际间科学交流与碰撞。 让更多年轻人成长,科研底气所在 此次获奖者中,一位“75后”教授很醒目——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何斌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是此次上海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项目第一完成人。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科研环境品质,让更多年轻人成长,是学校科研发展的底气。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130余项重大工程中。作为校内传统“招牌专业”,土木工程学院的许多佳绩,源于对工程教育对创新及人才梯队的培养。
占据土木大楼一层楼面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是土木学子们实践创新的大舞台,校级赛、华东赛、全国赛接连开锣。学院每年有超过70%大学生承担国家、上海市、校级百余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本科阶段就能有幸得到科研训练。“在全球化时代,工程技术也日益国际化,我们的工程教育要培养一批能满足国际土木工程界需要、能在全球环境下工作和沟通的卓越土木工程师。”朱合华教授说。
与此同时,国际化优质课程群的建设正在加速。《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钢结构基本原理》……20余门双语课程中,既有学科基础课,又有各专业特色课,每位本科生必须选学其中至少三门,而未来将以更好的国际教育环境,吸纳外国留学生。
荐稿人:ffy 2017-01-10 执行编辑:lry 2017-01-10 责任编辑:lxl 2017-01-1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