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7-1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2009年07月07日 《文汇报》第12版

大学的社会责任不容回避
作者:田晓玲  阅读次数:41209

我们今天来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两个话题:历史和教育。这一开场白,道出了讲演者本人的心声。这位谈话时喜欢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美国人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柯伟林(William C.Kirby),他来自哈佛大学,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任西方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还曾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在职期间大力推进哈佛历史上最全面综合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日前,柯伟林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大学的专题讲演,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一、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大学
  文汇报:您一直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1920193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个重要年份,很多著名的学术机构就是从那时起步的。您在研究中似乎特别推崇那个年份?
  答:那个年份重要,是因为商业在大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来说,那个年代不仅有依靠政府背景的大学,同时也有私立大学,有的还具有国际背景,比如燕京大学就是由海外资金资助的,还有不少教会学校。那时的中国大学有很多不同模式,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在决定去哪里深造时,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一些民办学院比如上海大学,当时也在地方上小有名气。还有很多职业学校,比如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苏州大学等等,职业教育也是从那个时代起步的。
  文汇报:您曾经提到,100年前的大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多是德国的学校,而100年后的今天,美国学校占据了领先地位,德国的大学却寥寥无几了。这种趋势的形成,其根源何在?
  答:也许再过几十年,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可能都是中国的学校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德国社会来说是个重创,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的大学管理不善,过分扩充,却没有增加教员数量。德国的大学放弃了发展的核心理念,变成了一家家大型公司,数量增加了,质量却没有同步增长。而美国的大学主要得益于两种力量,一方面是教育结构的多元化,既有大型的大学,也有小型的学院;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也大有帮助,毕竟,大量经费可以投入到研究中。在这点上,德国做得并不好,大量经费并没有投到高等教育中,而是用于专业化的研究机构,那里没有学生,只有研究员。
  文汇报:不过,情况往往是这样:即使经费投到大学中了,可能仍旧会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
  答:首先我相信,好的教学和好的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必须注意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很多情况下,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多少来评价,结果只是论文的数量增长迅猛,但并不代表研究质量有所提高。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对哈佛来说,那些推出了少量精品的人所赢得的尊重,要远远大于那些拥有一大堆一般成果的人。
  而对于教学,我们确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们会因为研究做得好而得到奖励,但很少会因为教学好而获得奖励。现在流行的大学排行榜,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研究上,比如获奖、论文,但却不衡量教学成果。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如何像重视研究那样重视教学?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如果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大学。
  文汇报:那么,哈佛是如何促进教学的?
  答:为了改进教学,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匿名打分,然后在网上公布;另一方面是设立奖励教学的专门制度,授予教学好的教师哈佛教授Havard college professor)称号,给予他们奖金和奖励性的休假。每年在哈佛,奖金提升最快的,一方面是研究做得好的教授,另一方面也有教学教得好的老师。哈佛还设有一个教学中心,教师上课的一些情况会录下来供教学分析之用,以期找到改进教学的方向。

二、大学要在相互学习中获得发展
  文汇报:前面您分析过,德国大学排名下降是由于盲目扩张。但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会有比较大的需求。如何在其中做到平衡?或者说,大学需要怎样的发展才是有益的?
  答: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的情况可能有点特殊,因为中国有巨大需求,而大学相对较少。相比之下,中国的中等教育,尤其城市里的中等教育,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和20年前相比,中国将有更多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接受高等教育。需要重视的是,在学生增加的同时,是不是有那么多合格的教师。中国现在的在校博士生数量比美国还要多,博士生项目增长非常快,这种情况当然很好,但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教师来教他们。要知道,招收学生远比招收教师容易得多。
  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学开始为吸引优秀的教师展开竞争,不仅在国内的学校之间出现了竞争,而且在和海外的学校之间也出现了竞争,这些都是好事情。
  文汇报:对中国的大学来说,在竞争的同时,与国外优秀的大学交往,向国外优秀的大学学习,也许更为重要。
  答:哈佛最近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以加强和中国高校的合作,同时让更多哈佛学生来中国学习,了解中国。
  不过在我看来,提出向某个特定学校(比如哈佛)学习,可能是个误区,不理性。哈佛本身非常分散,每个学院都是一个独立王国。欧洲的大学和美国很不一样,他们多数由政府主导,也是非常好的模式。日本、韩国等地的大学模式是公私混合,也可供中国的大学借鉴。中国的大学也有自己的经验。我想强调的是,大学都需要互相学习,没有一所大学可以独立发展,各个大学都需要通过吸取前人经验改进自身。

三、大学要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文汇报: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更希望他们对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您怎么看?
  答:对社会来说,大学负有重要责任。哈佛很多学生在公共部门工作,他们不少人也做一些志愿工作,在学校里教学,在一些贫穷的地方建造房屋。这些都很好,尽管不是必须要做的事,却是人们对他们的期待。即使在哈佛这样的私立学校,人们对公共事务仍然保持有责任感,学校仍然教育学生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全人类。
  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好事情。但是,当我们对大学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些贫穷地区的小学、中学,因为大学体系的基础同样包括这些地方在内。哈佛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不仅仅看学生的成绩,而且要看学生的整体情况:你从哪里来,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如何成长的,是如何自我训练成为优秀人才的。
  文汇报:关于社会和大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能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就业压力会不会影响到大学的教学和研究?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大多数人考进大学,只是希望能够将来在社会上获得一份职业,或者简单来说获得一份工作。美国的大学也是这样。从长远看,能够成为领导者的那些人,他们在大学读书期间并不只是专注于狭小的领域,而是会接受广泛的教育。比如说高盛公司的前领导人保尔森,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英语专业,在校期间他还是学校足球队队长;高盛现任领导人则毕业于哈佛历史系,他进哈佛时很穷,以助学金为生,边读书边打工,一方面是为了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支付生活开支。我认为,如果为了应付工作,那么只需要一些特定知识就行了;但如果要成为领导者,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政府部门,那么就需要接触很多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同时能够对过去的东西提出批评,并且试图改进它。

 

荐稿人:lry   2009-07-18    执行编辑 zjy  2009-07-20    责任编辑: tmy  2009.7.23

0
 

上一篇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
下一篇现在如何教书育人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