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劭农
大学与大学精神的再造和重塑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众多危机与挑战中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人类及其文化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方向与基本走势,不仅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类似于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或者说什么样的大学是好的大学这样的问题,或许简单的用一个排行榜的办法是无法真正回答的。事实上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告诉每个学生未来是什么,或者说使学生具有探知未来的兴趣与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关注于或者局限于现实的问题。那么怎样的大学才能真正完成这样一个十分困难而又相当重要的使命呢?
一直以来,人们对大学的基本价值理念始终是持有普遍共识的,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大学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其背后必须是要有强有力的道德精神支柱来加以支撑的。
所谓大学道德精神体系的核心最重要的应该有两点,其一是要有探寻真相和探索真理的信念与勇气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其二是要有评判是非的审美判断能力及道德审美的标准。在现实中,人们对前者的认识程度远胜于后者,而事实上审美判断力的弱化正是大学道德水准下滑的主要症结所在。
中国的美育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
今天世界不少大学都设有孔子学院,尽管我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些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正在向世界传播一个怎样的孔子及其思想,然而二千多年前的孔子确实非常明确的将探索真理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同美感教育并列的作为其所建构的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而这些与今天的大学所要构筑的道德精神几乎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可以从孔子主要的教学内容尤其是他亲自编选的后来被中国的儒家学派称之为经典的几部重要的教材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孔子编《春秋》意在讲真相、正视听、明是非即所谓春秋大义,其实质是以批判现实的基本观念视角和态度立场来记录与评判历史,他所要倡导的正是对真理和真相的探索精神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而孔子所编选的《诗经》及其对诗歌教育的推崇则更加明确的表明了审美与情感教育在道德精神塑造方面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所谓“诗言志”,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说的其实都是这个意思。孔子授礼教,也是礼乐并称,礼乐相伴则和谐使然。于是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便构成了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而通过审美教育以对美的感知和认知入手,建立起判断是非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观,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具有真知灼见也是最具有魅力和价值的部分。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中为什么美和好几乎成为同义词而如若美丑不分则基本上就是是非不辨了。因此一个人的道德标准的基础其实是源自于他的基本审美判断力的,而大学教育及大学自身的道德精神,无疑也是应该建立在审美的基础层面上的。一百年前,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对此曾有深刻的理解,他甚至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这样的看上去几乎是出于极端的观点。然而自“五四”以来,中国的美育同诸如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所取得的长足的进步相比,却一再的受挫,或者可以说始终处在一种举步艰难的局面。在大学的教育体系及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中美育始终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这也许是大学道德精神不振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当今时代的大学需要怎样的美育
今日之大学道德精神的重塑,当从美育做起,而美育当为大学基本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是当今时代的大学需要怎样的美育,或者说怎样的美育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道德精神的再建与重塑呢?我想这种新的审美教育的体系,应该是建立在自然、科技与人文及其三者之间完美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从自然中获得生存智慧与美感,这原本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审美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而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及城市与乡村及自然关系的日益疏远,那种从自然中获得智慧及审美感受的能力几乎已经丧失殆尽。当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和我们的生活日益变得千篇一律,而越来越失去美感的时候,唯有自然可以重新给予我们关于视觉感受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完美的尺度感秩序感与生命感。因此自然无疑是我们恢复审美感受力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一个老师,而发现和感受自然的美,应该就是我们所有审美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几乎放弃了作为个体存在的审美与价值的判断力。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内的许多科学家早就已经指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我们时代的审美教育应该通过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美的创造和传播拥有更多与更精彩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全新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人文和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学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未来大学在这方面的教育决不仅仅是建立在一种知识体系的架构之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于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和体验的关注,以及如何激发起受教育者保持对于世界的关心,对事物的好奇。网络时代带来的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压缩了人们思想与想象力以及情感体验的空间,甚至切断或者至少部分的切断了人们与真实的生活空间之间本应保持的那种密切的联系。
西方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审美是建立在宗教和宗教情感以及神与人的对话和交流的观念与情景之中的。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及审美价值观,却是更多的来自于世俗生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来自于对生活品质及审美意境的追求之上的,中国人对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敏感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遗憾的是,这种敏感性,今天只被保留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之中,那就是中国的美食。重新从生活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中找回获得审美经验及审美价值判断的能力,是我们在重建大学审美教育及大学道德体系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我们评价这项工作是否有效和成功的标志,便是要看我们是否成功的激发起了学生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事实上这才是大学创造性思维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创造力的源泉所在。
构建在人文艺术教育基础上的大学审美教育还应该在开阔学生人文视野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多元文化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美在文化形态上所体现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充分感知和认知的能力。为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东西方大学之间的文化与学术交流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
荐稿人:WDL 2011-11-25 执行编辑:lry 2011-11-26 责任编辑: 2011-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