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03-20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4年2月19日 |
质疑的精神 |
作者:陆其国
阅读次数:7323
|
1922年3月4日,梁启超应邀在北京大学第三院礼堂作演讲。在连续两天的演讲中,梁启超向两千听讲者就三年前出版的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一书提出质疑。当时胡适写这本哲学史著作,勇于标新立异,绕开三皇五帝,而从老子、孔子讲起,震惊了学术界,蔡元培因此称赞胡适“有截断众流的手段”。胡著出版不到两个月就再版,胡本人也开始跻身精英翘楚之列。梁启超在演讲中,指出胡著存在五个方面的缺点,并对这五个方面一一进行评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梁不同意胡在书中关于“老子在孔子之前”的说法,而此说在胡适则具有划分上古思想史新时代的重要性,亦即意味着神话时代结束,哲学时代开始,是以老子的自然论的出现为标志的。但从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先有老子的自然进化论”,“孔子的《易》便从这个自然进化上着想”。(胡适《先秦诸子之进化论》)梁启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出生晚于孔子;《老子》也是战国时代的著作。演讲中,梁启超一连举出六条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梁的观点不久即成为民初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热点。但胡适对梁启超的质疑并不认同,遂撰文捍卫自己的老子观。其实说起来,有关老子的这些学术问题,并非肇始于梁启超,之所以在民初会掀起巨澜,盖因质疑者为学界名人泰斗,被质疑者又系新文化运动主将及其名著。只是有一点梁启超也许不会想到,在这阵巨澜中,同样有人就他对胡著的质疑,提出了对他的质疑。诚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那是1923年的一天,京城著名的《学衡》杂志,收到一篇题为《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的文章,该文针对梁启超“老子生于孔子之后,《老子》著作时代在战国晚期”所持六条证据,一一予以驳斥。文章不到三千字,言简意赅,文气贯通,逻辑严密,考辨精细。编辑们阅后,都觉得作者文笔老辣。但作者署名“张荫麟”则让编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敢于质疑梁启超的人,是何方俊杰,哪路神仙。当下猜测,凭此文的学术功底,作者应该是大学教授无疑。其文章,《学衡》杂志当然求之不得。
然而不久后,作者身份即为大家所知:张荫麟竟是一位年未满十八,刚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的新生!
如此令人大跌眼镜,相信梁启超也很意外。但梁启超是大度的,他赞叹这位勇于质疑自己的清华新生张荫麟为“此天才也”。
遭到清华新生张荫麟质疑后不久,梁启超又在清华演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张荫麟此前已开始听梁启超演讲这一题目,并针对梁启超所讲三处疑点致信梁,梁也回过他信,说自己的资料采自日本人著作,而这个日本人又采自欧洲人的书籍,且“并未注明出处。……其中讹舛,盖不免也”。谁知张收到梁的信后,“又得其中遗漏错误者二十余事。兹并录以质正于任公先生”。嗣后,张荫麟将这二十余处遗漏、错误,一一进行了校补,写出质疑梁启超的第二篇文章,题目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一“明清之际耶稣会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校补》,全文发表在1923年12月《清华周刊》第300期。
这天晚上,梁启超走进中国文化史演讲班,尚未开讲,先拿出一封信,向大家打听,哪一位是张荫麟。张荫麟闻声站起,向梁先生致敬。梁望着眼前这位戴着眼镜,有点腼腆,却勇于一再质疑自己的年轻学生,赞叹有加地举起手中的信,对大家说,这是张荫麟写给他的信,质疑他此前作的另一场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演讲中的不同观点。说罢,梁当场答复眼前这位勇于向他质疑的天才学生。
在学术上敢于质疑梁任公的张荫麟,内心对梁非常敬重。甚至可以说,张荫麟就是那个年代梁启超的“拥趸”。比张荫麟高几个年级的他的清华好友、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贺麟曾回忆,当年他和张荫麟共同的兴趣,就是去听梁任公演讲,并作笔记。有一次,他俩听梁演讲文史学家之修养的内容后,还合作写了篇文章发表。据贺麟回忆,1926年夏初,他曾拖着张荫麟前往拜谒梁任公。梁见到张,非常高兴,对张勉励有加,称其“有作学者的资格”。但此后两三年,张再未去拜谒过梁,即使他很想得到梁的墨宝以作纪念,也终于没有向梁开口。而凡有对梁学术观点不同意处,张则依然一如既往地予以质疑。尤其是1929年初,张荫麟撰写学术论文《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鞠》,此文系针对梁启超在燕京大学演讲《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而发。但此文在《燕京学报》刊出时,梁启超已不幸病逝。为此,张荫麟特地在文末附言:“此文初属草时,梁先生尚在世。本当重校付印,先生已下世,竟无从请问以决所疑矣。作者极不愿意于此时举其素所尊敬之学者之旨为错误之例。惟以爱真理故无法避免耳。”
这就是张荫麟“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真实写照。贺麟犹记得,1926年自己即将留美学习前夕,张荫麟于次晨特地赶来送交他一信,信中附有一首诗,中有“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审问思辨行,四者虑缺一”句,道出的正是张荫麟身上可贵的质疑的精神。事实上张在一次次质疑梁的过程中,学识也在不断提升。遗憾的是,1942年10月,张荫麟不幸病殁于贵州遵义浙江大学,年仅37岁。若天假以年,以张的学术素养和质疑精神,日后成为史学巨擘,当非虚言。 (全文转自 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402/t20140219_322617.htm)
荐稿人:wfl 2014-3-20 执行编辑:lry 2014-03-20 责任编辑:lxl 2014-03-2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