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11-27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华网2014年11月27日来源: 人民日报

深聚焦: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什么样
作者:董鲁皖龙 赵婀娜.  阅读次数:7317

127254317_14170422480401n

 设计:蔡华伟

 

  辽宁日报致信高校教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大学教师与媒体之间的辩论还在继续。人们在关注事件本身之余,也不禁反思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理想的大学课堂究竟该啥样?

 

  是的,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幕课(MOOCS)、小班化教学、双导师制这些授课形式与载体方式的时候,在大学育人质量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切地关注与提及的时候,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承载怎样的精神与文化,成为当下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学术自由与学术争鸣需要理性与良知作为支撑


  大学课堂是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之地,是培养理性与科学精神的场所,应当鼓励研究学问与探索创新,应倡导自由、争鸣与思辨。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但在鼓励大学课堂成为培养个性、独立、宽容、疑问、反思等精神品质的沃土,倡导学术自由的同时,还应提倡这一切以理性与良知作为支撑。

 

  “我们相信,真正抹黑中国的大学教师是少数人,记者所观察到的现象也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不是主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朝分析,“目前,高校内的绝大部分教师是能够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予正确引导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信心。”

 

  “所谓的自由是有一定形式与限度的,绝对不是自由放任。”王晓朝分析,“我们在大学课堂倡导批判性思维,但一定是理性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是通过理性的思想交流与相互批评,求得一个更为健全完善的思维。理性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批评并善用他人的观点,这是一种能力,一种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课堂掌握这种能力,将终身受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也指出,“骂骂咧咧不算本事,应倡导教师回到学术本位中去,了解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老师来说,育人与学术才是首位,指责与抱怨与课堂和教学无关。对于学术的自由与争鸣也是如此,学术要争鸣,要批判,但一定是基于友好的、学术的态度来争鸣。”

 

  对于大学课堂来说,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树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理解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途有基于理性的自信。当有人在课堂上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的时候,学生们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那么多的尊重,为什么各国领导人无一例外地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表示钦佩?这样的独立思考能力,才是大学教育最值得珍视的价值。

 

  把核心价值观培养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为学之道,知明行笃,修身之要,立诚致广。大学课堂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而完善的人格,培养有思想、有专长,能够服务社会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正如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当前,大学教育分为专业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专业课,传授专业知识。非专业课就是思想教育课或通识课,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王晓朝分析,在大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一个完整的、理想的人。在大学课堂仅仅讲授知识性的东西显然是不够的,通过人文专业课,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与立足全人类的大格局与大视野才是更为重要与迫切的内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在本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力求在更宽广的平台上进行专业教育,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

 

  让大学课堂迸发智慧之光芒,凸显文化之灵性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拥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建立在大学课堂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

 

  “任何一个课堂都是由两个主体构成的,学生学与老师教。”李山分析,“当前,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经典的陌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课堂所占据,被大量专业课程之外的内容所占据,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也就无法实现基于对文本熟悉基础之上的与导师的交流。这不是理想的授课状态,理想的大学课堂,应当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应当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学习的。”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激发学生个体差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大学已经探索了两年的“小班课教学”,旨在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思维。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有16个院系开设38门小班课教学课程,参与教师350多人。

 

  将理性与良知作为支撑,关怀人类的文明、信仰与崇高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大学课堂迸发智慧之光芒,凸显文化之灵性,播种大学之理想、弘扬大学之精神,我们的大学课堂,依然任重道远!(董鲁皖龙 赵婀娜)

 

 

  荐稿人:wdl  2014-11-27  执行编辑: lry   2014-11-27    责任编辑: lxl  2014-12-01

0
 

上一篇不能在精神上矮化自己
下一篇人生当本书 我写了60页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