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2-1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12月18日第11版 |
讲座少一点讨论多一些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阅读次数:8921
|
——对话图灵奖得主希尔维奥·米卡利
希尔维奥在复旦做报告
当信息产业席卷全球,计算机信息科学的顶级学者在想些什么?昨天举办的首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上,记者对话美国科学院院士希尔维奥·米卡利。这位“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得主,对于创新的认知,有着神秘的计算机科学家思维。 2012年,凭借在密码学基础理论的探索,西尔维奥收获计算机科学的最高荣誉。西尔维奥走上这条特殊的研究路径,源自他年少时的叛逆。他说,“难道你没有质疑一切的阶段吗?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我自己同样如此。”年轻时的他常常这样想:人太复杂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究竟是外界给予的,还是从心里凭空而来?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问号,启发他这个拿着数学学士学位的大学生,开始研究并开创“零知识证明”理论,这一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人群多维参与的复杂系统的真实性认证。 “大学生的思维更年轻化,有更多的新想法,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因此任何的创新机构都应该是建立在大学基础上的,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希尔维奥说。 在希尔维奥看来,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教授的引导。教授可以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提供思路;其次,可以筛选学生的想法,从一系列创意中挑选出有价值的想法。在希尔维奥所在的大学,研究生拥有很高的课程灵活度,每学期只需选6门课,其余时间可以自由创想行动。不过对于本科生偏紧的课程,希尔维奥颇有些不满。“太死板了,”他直言,“可能这样对于培养产业界需要的技术性人才够用了,但创新需求更强的科学研究领域,显然并非如此。” 由此也引出话题。当前各领域创新,大多生长于学科交叉点,这种专业间的摩擦起火,该如何激励?出生于欧洲的希尔维奥坦言,这方面在美国成功的可能性,比在欧洲高。因为基础教育体系不同,在欧洲多国,从小给孩子规定了要学哪些科目,并按部就班拾级而上。这样虽有利于专业性培养,但也限制了选择的可能。而在美国,学什么、不学什么相对宽松些,从某种程度上说,自主选择性高的学习过程,令学生未来更勇于跨越专业界限,乐于接受多种专业叠加可能。
荐稿人:lry 2015-12-18 执行编辑:lry 2015-12-18 责任编辑:lxl 2015-12-1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