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9-0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8月21日第2版

名校更要多一点理想主义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阅读次数:9008

“高校双一流建设:挑战与应对”高端论坛在京举行,学者表示———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及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是眼下各大学最为关心的两件大事。这两桩事,都堪称未动先火”———迄今为止,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出炉,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相关数据还在审核、处理过程中,但各地不少名校早就按捺不住,从学科优化调整到发起高层次人才引进大战,提前进行战略部署

 

  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挑战与应对高端论坛上,多位学者表示,双一流建设吹响了我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号角,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对待这个继211985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工程,高校尤其是名校更要多一点理想主义。

 

  学科评估仅是参照,不要盲目扩大其功能

 

  论坛上传出消息,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预计在年内出炉。今年,申请参加评估的学科点达到7000多个,涉及全国500多所高校,和第三轮学科评估4235个学科点、391家单位参评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不仅覆盖的高校、学科范围更广,而且在各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谈及此次学科评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颇为感慨。他之前到一些学校去调研,发现不少高校都由主要负责人亲自坐镇,协调学校此次参评工作。让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前几轮学科评估启动后,不少办学情况一般的大学很纠结,对参评保持观望态度,生怕评估结果不佳影响声誉;但这一轮不同,最纠结的是上一轮排名十分靠前的大学,担心拿不到第一怎么办

 

  “今后哪些学校和学科跻身双一流,评估结果可以参照,但只是备选参考指标之一,千万不要盲目扩大了学科评估的功能。王立生说,学科评估结果和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会有那么点关系,但绝对不是唯一的、紧密挂钩的关系。

 

  在今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阶段,有个现象引起了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的注意:有些高校在参评过程,主动进行了学科的资源重组,让相关学科都转去支持学校里最有希望脱颖而出的学科。为什么要调整? 大部分学校是为了评估后的排名,即到潜在的一流学科中去卡位。但马陆亭直言,这样的行为虽是学校的一种策略,但做法也有点功利。评估的排名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就像三个优秀学生分别考了989590———都到了优秀水平,差距又有多少呢?

 

  在马陆亭看来,高校学科调整是必要的,但除了关注排名,学校更应该综合考虑学科生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双一流是培育标杆,为核心突破集中优势资源

 

  谈到呼之欲出的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多位学者昨天在出席论坛时指出,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培育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眭依凡教授的观点非常鲜明,在对标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未来在实施阶段,双一流项目太多,那势必造成有限资源的过度分散。他以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为例。施一公的课题组之所以能在剪接体三维结构、RNA剪接的分子结构基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在解决世界结构生物学难题上迈进一大步,除了课题组成员本身的卓越能力,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投入。据悉,为了能让这一实验顺利进行,清华早在2008年就投入3000万元购买了第一台电镜设备,随后又在相关平台上投入上亿元。

 

  “真正的世界一流不是排名排出来的,它是一个群、一个层次,能跻身这个群的高校注定很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沈红说,双一流建设在实施阶段如果讲平均主义摊大饼,那其结果可能就会陷入平庸

 

  在不少学者看来,双一流建设是大学所需,更是国家所需,建议加强政府对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调控,为实现核心领域的突破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本报北京820日专电)

 

 

荐稿人:lry  2016-09-06   执行编辑:lry  2016-09-06   责任编辑:lxl 2016-09-07

0
 

上一篇教育松绑,方出大师
下一篇校长致辞共话“女排精神”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