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1-3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7年1月30日头版 |
海归夫妇言传身教“精忠报国” |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阅读次数:6755
|
刘湛恩、刘王立明上世纪20年代回国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刘湛恩烈士的塑像静静矗立着。每年新生入学,校史教育的第一课,是在这里上的。上海理工的前身是沪江大学,而留美博士刘湛恩上世纪20年代初回国后,从1928年起出任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抗日态度坚决,拒绝出任当时伪维新政府的教育部部长,于1938年被特务暗杀身亡———这是抗日期间唯一一位被杀害的大学校长。
“我从没见过外公,但一直是听外婆、妈妈讲着外公的故事长大的。”刘湛恩的外孙女李怡,如今也已过“知天命”之年。对刘家的后代来说,刘湛恩去世后,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刘湛恩的妻子刘王立明,在此后的悠悠岁月里,对家人的影响更大。就在去年,刘湛恩另一位定居海外的孙女在整理父亲刘光昇 (刘湛恩长子)的遗物时,发现了奶奶刘王立明手写的一封家书,遂抄录下来,并通过电子邮件寄给李怡。这份家书上写道:“动机纯正、自我牺牲、见义勇为、精忠报国。”这是刘王立明对长子的教诲,也是刘氏夫妇流传给后人的家训。
唯一一次坐“公车”,只开了一两百米
在李怡的心目中,外婆刘王立明不仅是一位温婉的大家闺秀,也是一位“另类”的女性。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刘王立明随丈夫刘湛恩一同回国,和国内的很多爱国进步人士一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刘湛恩把大量精力投入在办学上,而妻子刘王立明则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那时候,外婆就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倡导不吸烟不喝酒,反对家庭暴力,还号召妇女要学习技能,到社会上工作,实现经济独立。”李怡回忆,当时刘王立明解救了不少从农村逃出来的童养媳,为了帮助她们在社会上立足,就送她们到刘湛恩开办的夜校去接受教育、学习技能。
新中国成立后,刘王立明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有段童年记忆,李怡印象深刻。刘王立明其时住在北京的东四胡同,享受较高的待遇,已经配车了。“我年幼不懂事,吵着要坐坐小汽车。外婆应允了,让司机把小汽车停到家门口,我上车后,车开到胡同口就停了,一共只开了一两百米。”这是李怡唯一一次坐外婆“公车”的经历。
深爱祖国,不因个人祸福而去国
刘湛恩和刘王立明一共育有两子一女,分别是长子刘光昇、次子刘光华和女儿刘光坤。李怡说,从小到大,讲到外婆,母亲刘光坤都会道述一件小事。有次放学,刘光坤和哥哥刘光华约定好,谁先赶到家里,谁就可以吃一块最大的红烧肉。于是,兄妹俩铆足了劲,你追我赶,一口气跑回家,而此时的刘王立明一脸严肃,马上要求一对儿女到父亲的遗像前跪下,反思过错。
“外婆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责罚我的妈妈和舅舅,我不太明白,以为是她觉得两个孩子太闹了,让她烦心。”李怡埋在心里多年的疑问,也是最近一次和母亲刘光坤闲聊时才解开的。原来,刘王立明让孩子们反思的原话大致如此:“你们的父亲是为国捐躯,而你们兄妹俩你追我赶、相互争抢,竟是为自己的利益。”
李怡颇为感慨,刘王立明的为人处事就是如此“不同寻常”。大约1966年时,刘王立明有一段时间到上海养病,就和李怡同睡一屋。“小孩子早上都喜欢睡懒觉、赖床,外婆从来不会来喊我起床,宁可让我迟到,到学校接受老师的处罚。据说我妈妈、舅舅儿时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刘王立明时常告诫子女后代,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不要依赖他人。
在特殊时期,刘王立明曾遭受不公平对待,但她始终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比如,当时被错划为“右派”后,刘王立明可以选择出国,但她的答复是:“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哪儿也不去!”
而在刘湛恩烈士的纪念碑上,也有一段用中英文书写的碑文:“我国同胞苦难深重,但我们坚决不向武力屈服。”
对如今的刘家人来说,刘湛恩和刘王立明已经用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了“精忠报国”的重要。这是家训,也是做人最根本的道理。
荐稿人:lry 2017-01-30 执行编辑:lry 2017-01-30 责任编辑:xwf 2017-01-3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