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09-06-23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中国科大报》546期 |
选择可撬动地球的支点 |
原标题:选择可以撬动地球的支点 |
作者:#朱清时、刘茂胜
阅读次数:71867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中国科大报》546期(校长寄语)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是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这是我过去几年经常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们讲的几句话,今天,我愿意把这几句话送给正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准备作出郑重选择的青少年朋友们。 坦率地讲,中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应试”的痕迹还很深,在升学压力下,青少年朋友们缺乏足够的选择机会。学习为了什么?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什么样的教育适合我?这些问题,大家平时可能很少思考。现在大家都到了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深造的时候,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 首先是你要做什么?是做一名前沿探索的科学家,还是在经济领域遨游的工程师?是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建功立业?不同的志向带来不同的选择。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鼓励所有的同学把升学目标锁定在极少数一流高校,包括科大在内,我并不主张所有的高分学生都来报考科大,而是希望能为真正有志于献身科学技术事业,有志于在国际前沿和为国家战略需求拼搏奋进的青年学子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其次是你适合怎样的成长环境?大学教育百花齐放,每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在培养模式上有不少差别。以科大为例,我们力所能及地为青少年提供规范教育基础上的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舒展,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讲究张弛有度,更适合自主性强、创造意识强的学生。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不追求培养规模,而是一直保持在年招收本科生1800多名,以办“精品大学”、施“精英教育”为目标。 最后一点,我想是最根本的,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不要盲目浮躁,随大流,尤其不要被市场化运作的所谓大学排名榜所诱导。希望你们在选择时要重视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意见,但最终要相信自己内在的心声,相信经过认真思考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真正知道未来之路应该怎样走的,还是你自己。 附:《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撬起地球》——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谈成长 (记者:刘茂胜)
作为中国科大的校长,朱清时也是从大学时代走过来的,对于人生与事业的理解我想他是比一般人深的,这里我们请他就大学生如何走上成功之路发表见解。作为一个有成绩的科学家和成功的领导者,他的经验和理性思考应该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做杨振宁还是做邓稼先 天才、努力和命 诚信是作人的基本原则 磨练你的表达方式 在争论中增长智慧 做杨振宁还是做邓稼先
记:您认为创办一流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学生吗? 朱:是的,这个问题在大学有过争论,即:是做杨振宁,还是做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小时候的朋友。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棕,杨振宁也是安徽人,他们是中学同学,后来又是西南联大的同学,然后同时到美国留学,两个人住一间屋子亲如兄弟。50年代读完博士后,邓稼先就回国了。那时国内实行供给制,每月只给300斤稻谷做工资。杨振宁留在芝加哥大学,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后来得了诺贝尔奖。邓稼先回国不久就组织人员研究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因为那时候研究条件很差,也经常出事故,所以邓稼先62岁时就去世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生活道路了。大家都崇拜杨振宁,认为他要是像邓稼先那样回国就没有得诺贝尔奖的希望了。我说,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争了气,我们中国人都感谢他。但是邓稼先回国为中国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也就没有现在的大国地位。我说再过一百年,中华民族会有更多人记住邓稼先。杨振宁先生怀念邓稼先的文章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际上把他们两人所走的路作了总结。他说,“假如说哪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擎天空/长江黄河亚洲之东/巍巍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回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杨振宁说这话的意思是,邓稼先就是歌中唱的这样的中国人,这种奇丈夫。然后他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给邓稼先夫人发了电报,其中有下面几句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谊。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会仍然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评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邓稼先庆幸!” 这就是杨振宁亲自为邓稼先的人生道路所作的总结。当然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杨振宁说得很清楚,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我肯定他在写这句话时心里想到邓稼先的贡献是真正永恒的。 我在国外时就跟学生说,其实你们好多人——中国科大在国外已经超过五千校友——应该好好想想中国人为什么要在一百年后怀念邓稼先?就是因为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已经维系了几千年了。你看全世界没有哪个民族或者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五千年了,没有分裂,文化没有大的变化。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强的精神凝聚力,有个价值观。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在舆论导向上有许多偏差,大家把西方国家的事情说得太好,都以为那里遍地是黄金,什么都好,很公正,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到过美国的人看看那里的种族歧视,看看李文和在美国受到的待遇,这些都说明美国或西方国家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今天之所以花很多时间说这个,主要是想说明我们过去在教育上比软欠缺的一款,就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天才、努力和命
记:现实生活中,并非谁都能心想事成,您认为一个学生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 朱:我认为我国已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描述内涵最为准确生动丰富。冯友 兰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曾说过:“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三种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他所述的“天才”我认为更贴切的说法应是才能,因为才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才能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一因素;第二是努力,也就是勤奋;第三是冯友兰所讲的“命”,是指一个人所遭遇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限定条件是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第一、二两点大家听得多了,第三点用现在的话可称为“机遇 ”。 人到了五六十岁,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还是普通人,在自己阅历中都会有很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在我们中学和大学中一些成绩不算太好,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的同学现在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有一些当初公认的出类拔萃的同学却业绩平平。 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或抓住机遇的能力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人生结果就不一样。前些日子在香港的一次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李远哲是同学的陈长谦教授在一次晚饭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学习都很成功,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然而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在哈佛的李远哲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的指导下成功了,获诺贝尔化学奖。他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总之,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 有一次,我在国外与一位老教授谈命运、谈机遇。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每年总有一些鱼从海洋回游到江河上游产卵。一只大鱼产的卵可以孵化成上百万只小鱼,它们顺流而下,回归大海。刚到海口,大部分小鱼就会被守候在那里的成群大鱼吃掉。剩下的继续不断地为生存奋斗。但一年后还存活并再回到江河上游去产卵的可能只有一两只。 什么原因使这一两只鱼能逃过那么多劫难而存活下来?一是它们总侥幸“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从未成为大鱼扑食的对象;二是每当遇到大鱼扑食时,它们总能逃脱。前者是不能预见、无法控制的机遇;后者与小鱼的素质有关,体力更强壮、感觉更敏锐、反应更灵活——即“基因”更优良的小鱼,更容易存活。但是,如果这种小鱼遇到一条大鱼追扑,它们一般都难逃厄运。能逃脱者,也是三分靠素质,七分靠运气。因此,百万分之一的小鱼能幸运地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机遇。然而,机遇对所有小鱼都是均等的,因此从长远和大尺度来看,“基因”更优良的鱼更容易存活,即“物竞天择”。小鱼能存活,主要原因是侥幸。基因再好,如果出现在错误时间、地点,也难跑掉。这种机遇并不是超自然的安排,这种安排是随机的。随机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不必要问为什么的。就像掷骰子的,哪个面出来都是随机的。 人的命运与鱼相似而不同。相似的是它们都既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类自身因素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人类的文化的原动力和聚集点就是力求理解影响命运的因素和寻找改变命运的方法。文化的第一大部分就是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这大家容易理解,因为科学技术是我们研究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有了这些智慧以后,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就变得越来越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另外,人除了与自然界做斗争外,要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还要很多人文科学的智慧。人文科学的核心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在社会中做事,怎样地修养自己才能增加取得成功的机遇,减少失败的可能。 诚信是作人的基本原则
记:这是我请教的又一个大问题,就是您认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修炼”自己,才能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呢? 朱: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要贪图眼前小利,做搏击长天的鹏鸟,不做檐下的小麻雀。 其次就是要学会诚实守信,以后到工作岗位,更要诚实,要守信用。 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离任时写了一封公开信,也送给我了。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 事业要成功,需要遵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缺乏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坚守诚信、正直。他当院长时,曾以面试过很多求职的学生。有一次他面试一个年轻的求职人员,这个人在技术管理方面很出色,看起来他得到这个职务的机会很大。但是在谈话中这个人悄悄表示,如果录取了他,他可以把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他看到这位院长的眼色不对,又补充了一句说这些成果是他下班后做的,跟公司没关系,老板不知道。但是,这一番话使得这位院长马上明白了,无论这个人的能力有多强,都不能录用他,也不敢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即诚实可信。任何公司雇用到这种人,都会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当他把公司的技术秘密掌握足够多时,又会到另外一个公司去,说同样的话。把自己在本公司做的东西献到别的公司去。所以一个人对公司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有才能,而不守信,对公司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更大。 再次,就是要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交流。这点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欠缺的一种教育。 磨练你的表达方式
记:您是学近代物理,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下这个问题? 朱:好的,我觉得,同代的人中,在业务上,从天分到能力我还不是最出色 的。我知道在大学时和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有些人比我更出色。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取得我后来取得的这些成绩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学时我就喜欢诗词散文,所以表达能力比较强。我每次做完一个重要工作之后,在学术报告会上,往往能够把它表达得比较清楚,一下子把听众给抓住了,大家都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所以很容易就被大家承认。所以,1975年(我从工厂到研究所还不到一年)我在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这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第一次做科研报告,后来,直至现在,我每次做学术报告,都精心准备,都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寻找一种最佳表达方式,让更多的人能一下子理解我想表达的特殊问题,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总之,我对这点是深有体会的,就是理工科学生,当然不仅仅是理工科学生,应该说所有的年轻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都要有一个能力,就是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就是写文章、写报告,口头表达能力就是与人聊天、谈话。这个对于你成功至关重要,不要小看了它。 在争论中增长智慧
记:表达能力如此重要,怎样提高和锻炼这种能力呢? 朱:要靠平时的积累,一种就是经常和你的同学讨论问题、谈话。1999年, 我在复旦大学参加求是奖的颁奖典礼,和杨振宁先生在一起,他是求是奖的顾问,我是求是奖基金会请去颁化学奖的嘉宾。杨振宁先生说,他自己有亲身体会,他觉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后面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在西南联大做学生的时候,跟黄昆——就是北大的一个教授——住同一间房子,那个房子是农民的茅草房,很小,两个人住一间。他们两个,黄昆是研究生,他是本科生,都在学习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很玄妙的。两个人一见面就争论量子力学中的问题,两个人相互顶牛,互不相让,争了一年,他觉得在争论中学会了表达。为和黄昆争,就要把自己观点、自己的思维,用简洁、扼要、清晰的语言一下子说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他说出来黄昆才会理解,第二他也要学会一下抓住黄昆说的问题的关键,才好反驳,这个争论磨炼了他们两个的表达能力。除了表达能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两个人都找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感觉,所以他们两个都成了量子力学的大师,黄昆是玻恩的博士后,和玻恩合作一本书,现在还是量子物理的经典著作,当然,杨振宁后来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正视,是你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另外,现代人因为追求东西太多,高中要考大学,考完大学考研究生,研究生完了又要找好工作或出国,总是匆匆忙忙的,就忽略了人类几千年演变过来的很多历史知识,这也是知识面窄的另一方面。 还有一点,就是要取得成功,必须重视独立生活能力。现在的同学在家里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之后,如果你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的话,很难想像将来能够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科学时报》2001年3月29日、4月5日) (全文转自听雨轩 2009-1-11(12:17))
荐稿人:Wfl 2009-6-22 执行编辑:zjy 2009-6-23 责任编辑:tmy 2009.6.23 |
0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2012-03-29 20: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