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09-0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9月9日第3版 |
袁隆平的米寿 |
作者:新华社记者周勉、张玉洁 *
阅读次数:6233
|
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8岁生日。他“庆祝”自己生日的方式,是全程参与同一天在长沙举行的首届国际稻作发展论坛,与各国专家一起“论稻”、查看试验田、做全英文报告。
一大早,袁隆平就从家里出发了。8点的开幕式上,他准时走到台上,向来各国水稻专家们致辞。休息了不到十分钟,在“院士论稻”环节,他又和罗锡文、谢华安等院士,以及来自日本的池桥宏和印度的伊希·库玛等国外专家,一起上台讨论世界水稻的发展趋势。
就在几天前的9月2日,他所领衔的“超优1000”攻关项目,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通过了专家组测产验收,达到亩产1152.3公斤的成绩,不仅突破了每公顷17吨的大关,更创造了超级稻亩产新高。
“论稻”结束,袁隆平又带着大家去“看稻”。在20多公里外的长沙县春华镇金鼎山村的国家杂交水稻试验基地,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袁隆平,时而在田埂上查看水稻长势,时而陷入沉思。等大家到齐后,他又与来自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国际水稻所的专家们交流。
有意思的是,不管袁隆平走到哪里,总会有一位非洲小伙子紧跟在他身后“蹭照”。这位名叫拉希姆的年轻人来自尼日利亚,此次专程和老师来中国“取经”。他说:“尼日利亚也在发展杂交水稻,但技术还不成熟。袁隆平先生在非洲名气很大,我们都想跟他合影。”
经过短暂午休后,下午2点,袁隆平再次上台,向大家做了《发展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发言。88岁的他一直站立在台上,用全英文完成了20分钟的报告。
走出会场,袁隆平向记者透露了他的生日愿望——朝每公顷稻谷产量18吨的目标努力。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9月9日第3版)
荐稿人:lry 2018-09-09 执行编辑:lyh 2018-09-10 责任编辑:zjy 2018-09-1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