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1-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1月18日第10版

“嫦娥”探月背后,多少人燃尽风华
作者:整理 解放日报记者 徐 蓓  阅读次数:7983

  近日,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踏访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令国人倍感振奋。
  然而,你可曾知道,在中国探月工程的背后,凝聚了多少航天人的艰辛与努力?请听两位女工程师在造就Talk演讲和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的倾情讲述。

 

100118_p30



月球车是我的另一个“孩子”

 

张艳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我是一名航天电机研发工程师。我设计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月球车、火星探测器、空间站、“北斗”系列卫星以及其他一些航天产品上。这听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然而,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却离“高大上”相差甚远。
  我在大学里读的是电机专业。从大学到研究生,这个专业的女生数量一直是个位数。我自己倒是非常喜欢电机专业。在读书期间,因为成绩优异,我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学金。
  毕业后,我和两位男同学进了同一家单位。因为我当时是校优秀毕业生,又是我们专业的党支部书记,因此自我感觉很好,优越感十足。上班第一天,我特意到商场买了一套西装,穿上我的小皮鞋,噔噔噔,到了单位。
  可是到单位后,那两个男同学的师傅见到这么高大帅气的徒弟,真是乐不可支;而我的师傅看到娇小柔弱的我时,忍不住露出满脸的无奈和失望。
  我的师姐把我拉到旁边说:你今天怎么穿这一身?你应该穿休闲的、运动的衣服,最好穿跑鞋。你穿这一身怎么搬电机呢?我心里暗想:我是来做设计的,不是来搬电机的呀。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做航天电机的研发工作,从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检测到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是设计工程师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办公室待的时间是很少的,经常是在车间里。
  就这样,我在上班的第一天,一不小心成了所里的名人,也给领导留下了不适合做科研的印象。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个课题也没有接到。和我一起入职的男同学设计的导弹电机都已经快发射了,我依然没有接到一个课题。我极其郁闷。当时也有人劝我说:你还是离开吧!这里不适合你。虽然我的外表比较柔弱,但内心是倔强的。没有参加过战斗,就做逃兵,我是怎么也接受不了的。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不服气!
  我想,没有课题没关系,我可以学习。于是,我成天泡在车间里,研究每一道工艺、每一道工序。就这样,在入所一年后,我终于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设计用于弹道导弹的特种电机。
  这款电机虽然设计成型已经有30多年,但是它一直没有零级品(注:比一级品更高的存在,意味着最高品质)。因为它有一个技术瓶颈,这意味着,你可能会在这个项目上耗费很大的精力,却没有任何成果。
  可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所里的实验台是有限的,为了能多做实验,我就等同事们下班后再去做。每一次关闭整栋楼的最后一盏灯时,我都会告诉自己,你一定可以的。4个月后,我终于突破了那个30多年的瓶颈,使这款电机由原来零级品为0,达到了零级品为94%。
  经过这件事情,领导对我的看法改变了,我接的课题也越来越多。
  2009年,我承接了月球车项目。项目的开始并不是设计一款电机,而是3款不同的电机。那为什么最终做成了一款呢?因为我在方案阶段提出了异议,我认为通过设计和工艺的改进,完全可以把3款不同的电机合成一款。
  可能大家不了解电机在月球车上到底有什么用途,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用于导航相机和全景相机的天线系统,相当于月球车的眼睛;第二,用于它的四轮驱动系统,负责月球车的车轮转向;第三,月球车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因此它有一套太阳翼帆板,就像向日葵,要始终面向着太阳。所以在月球车行驶过程中,太阳翼帆板需要调整角度,这也需要电机来完成。
  让这3款电机合为一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充分的分析论证,我的方案最终被采纳应用,相当于节省了2/3的研制费用。项目方案是落定了,但是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为什么?因为月球表面的环境非常复杂,要经受高低温差300多摄氏度的考验。还有,月球车的原材料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释放一些污染物,因此需要基于很多的实验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如何减少它的放射性。这些过程都非常繁杂。
  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我突然出了状况。我怀孕了,在一次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了大出血。医生建议我休息,不然很有可能会流产。
  当时我非常纠结。月球车项目凝聚了我很多的心血,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孩子”。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我决定不放弃。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到了孩子出生的前一周。
  我的儿子后来早产了,又瘦又小,但所幸还是很健康。
  2013年12月15日那一天,“玉兔”号月球车完美实现了在月球上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在月球车着陆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眼泪止不住地夺眶而出。
  月球车项目完成之后,领导找我谈话。他说,你是我们所里面唯一一个连续8年没有进行过“技术归零”的设计师,所以你非常适合做质量管理工作。
  “技术归零”是我们行业里的一种说法,指的是产品在用户使用阶段出现任何问题,都要从头开始查起,直到找到故障原因。对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艰苦的挑战。
  我很高兴听到领导对我的肯定,而且到了管理岗位,无疑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但我回去认认真真地考虑了三天,我不停地问自己:你究竟想干什么?其实,我非常享受一次次攻克难题的那种成就感,当每一次把我的“孩子”送到太空中,我都有一种难以言传的自豪感。于是,我决定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我对领导说:我还是比较适合做研发设计。
  正是因为这个选择,我才有机会参与到这么多年来国家的很多重点工程中。
  我的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有一个月球车的画面。我对他说:“宸宸,你快看!那就是月球车。上面有14台电机是妈妈设计的,现在在月球上呢!”
  他的反应让我非常意外。他静静地看了我几秒钟,伸出大拇指,说:“妈妈,你真棒!”
  就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100118


不惧“归零”,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罗丽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我是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罗丽娟。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材料,这个材料的名字叫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
  它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个材料可以承受2000摄氏度的高温,可以保护探月工程飞行试验器返回舱和载人飞船平安回家。
  神舟飞船回到地球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速度是7.8公里/秒,这个速度有多快呢?我们从北京到天津,乘坐高铁需要30分钟,如果我们乘坐的是神舟飞船,只需要15秒。而探月工程飞行试验器再入大气层的速度更是达到了11.2公里/秒。在飞行器的极高速度下,强烈的摩擦使飞行器表面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以上,而飞行器里有航天员,里面的温度不能超过30摄氏度,这就需要一种高效的热防护材料加以保护。这个材料在高温的过程中会发生分解、抗化、升华一系列的吸热反应,从而带走大量的热量,保护内部结构。
  据航天员事后回忆说,高温把舷窗外烧得一片通红,紧接着在通红的窗外,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地滑过,这就是这个防热材料工作时的情形。
  这种材料被我们命名为H88和H96。为什么用这么奇怪的名称命名呢?因为这个材料的配方需要大量的试验才能得出,于是科研人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编号,横坐标是ABCD这样的字母,纵坐标是1到99这样的数字。这样下来,一个矩阵,差不多就有900多个配方。在这么多配方里,H88和H96满足了所有性能的要求。
  这个材料早在1986年就开始研制,经过10多年的技术积累,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发成功,这个材料基本定型。到2011年研制探月工程飞行试验器时,我们又开始了新材料的研制,至2014年,我国探月工程飞行试验器返回舱也取得了首飞成功。
  下面讲讲我的人生经历和航天生涯。
  1986年这个材料开始研制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1992年到1999年,神舟飞船研制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2011年研究新材料时,我刚刚读博士。但非常幸运的是,我还是赶上了探月工程飞行试验器返回舱的材料研制工作。
  2014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忽然接到通知,说我们交付的探月三期工程返回舱随炉试验件烧蚀发生了异常,我们课题组和所里的相关部门立即进入了紧张状态。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随炉”。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在最终飞行返回的时候要证明它是合格的,但是又不能直接拿这个产品去做试验,就只好用相同的原材料跟着返回舱的产品一起制作,经历一个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环境,有的干脆就是从一个炉子里烧出来,所以叫“随炉”。
  当时,有3件随炉产品发生了烧蚀异常,也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烧蚀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呢?航天史上曾经有一个事故,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返回过程中解体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丧生。事故分析下来,就是因为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防热材料隔热瓦上有一个缺陷。这下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紧张了吧。
  怎么办?只有技术归零。“归零”是一个非常有航天特色的词,它的意思是从头开始查找原因。我们就从原材料开始查,梳理了很多工艺细节和过程,最终锁定了两个异常现象。一个是灌注当天,热压罐设备突然坏了,经过抢修后,比正常时间晚了6个小时进行灌注;另一个当时是夏天,又刚好下过雨,即使厂房里有空调,也是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
  我们建立了一套模型,进行机理分析,从温湿度环境、树脂的黏度、材料的流变行为到灌注时间、材料的微观形貌变化,再到宏观烧蚀的行为,一整套做下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归零”结束了吗?没有,接下去还要举一反三。3件随炉产品发生了烧蚀异常,那么其他材料有没有问题?它们没有问题,不代表没有隐患,也要做一整套的工作,连带着神舟飞船的两种材料也做了相同的工作。
  我觉得特别烧脑,因为逻辑太严谨,而且工作量也很大。整个工作,由我们部门3个人完成,一共花了3个星期时间。而且,白天的试验是不能中断的,还要协调、开会,晚上补试验,写各种试验报告。我们经常晚上11点钟以后才回家,没有周末,偶尔还要通宵。尤其是精神压力很大,因为当时我们的产品已经去总装了,难道国家的发射任务要因为我们而延迟吗?领导们都在等着我们这份归零报告做决策。
  我当时刚刚参加工作,这个状况真把我给吓坏了。
  工作了很多年以后,我渐渐明白,我做的这个工作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在整个航天工程中,它仍然是非常小的一个点。所以,在这里工作的时间越久,我就越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事实上,和我的前辈们比起来,我确实差得很远。我的师傅凌英,22岁那年来到我们组里,1988年正好赶上这个材料研制,从此和神舟飞船结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她都站在这个产品的工艺主管岗位上,再过一两年她就要退休了,也就是说她在这个艰苦的一线岗位上待了30多年。还有我们组的技能人员秦德辉和蒋书平,飞船是实打实干出来的,离不开他们这样的大国工匠。神舟飞船的成型工艺非常复杂,如果没有他们手把手地去教,很难做到精准传承。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一直在一线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付出,才成就了神舟飞船防热材料的高可靠性。
  我们研究所里存有很多当年研制材料的档案,其中很多档案都是手写的。那时候电脑不普及,研究人员每修改一稿,都需要从头到尾把报告重新抄一遍。这也是为什么我问我师傅当时研制的细节时,她都记得特别清楚的原因,因为她已经抄了好多遍。
  我每次看这些档案的时候,心里都会涌起别样的情愫,因为这些档案既客观记录了我们的材料研制过程,比如当时900多个配方研制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默默诉说着科研人员的辛劳。所以,这既是一份科技档案,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作结尾:“苍穹划破,光耀九州寰宇;风华燃尽,守护神舟归来。”这首诗是我们全组人一起写的,表面上看它写的是我们这个材料工作时的情形以及工作的目的,但这首诗一语双关,也展现了我们航天人的坚守、执着和勇气。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1月18日第10版)

 

 

 

荐稿人:ffy  2019-01-18  执行编辑:lyh  2019-01-18  责任编辑:zjy  2019-01-18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复原“木牛流马”等二百多件古代机械
下一篇拼尽全力的样子,真美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