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6-2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6月21日第2版

润物无声,就是一堂德育课
18年来坚持“文化育人”,上海交大汪雨申荣膺“最美高校辅导员”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阅读次数:7080

汪雨申(左二)指导学生排练话剧

汪雨申(左二)指导学生排练话剧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百年。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再次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和10名“最美大学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汪雨申,日前荣膺“最美高校辅导员”这一殊荣。

  “身兼数职”忙并快乐着

  上个月,汪雨申在西安参加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会议,白天会议结束后,他不忘和上海交大学生话剧社团的学生远程连线,指导他们准备大型原创话剧《钱学森》的新生季演出。原来,这部话剧正是由汪雨申组织排演的。《钱学森》自2012年公演以来,在校内以及全国巡演13轮39场,观众人数累计超过6万人,曾获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荣誉。“我的祖国给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爱能对祖国有一点点贡献,我将百死不辞,毕生有幸!”《钱学森》全国巡演期间,剧中这句台词也一度在大学学子中成为流行语。
  自2001年留校任教,汪雨申在这条文化育人的路上一走就是18年。“与其理性地说教,不如感性地示范。”汪雨申说,“什么是最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想必我已经找到答案,一部好话剧,就是一堂德育课!”去年,他又指导创排了医学生题材的原创话剧《白衣赤诚》,把握时代脉搏,聚焦青年成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生话剧社团指导老师、校辩论队总教练、校艺术教育和高水平艺术团负责老师……这些,都是汪雨申的身份标签。从教以来,他“身兼数职”,忙并快乐着。这个文艺青年带教更多充满热血的“文青”,他指导的“阳光剧社”“思辩学社”“吉他协会”等学生社团,连续多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五星社团。

  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

  “汪sir(先生)”是学生们对汪雨申老师的亲切称呼。在学子心中,他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愿意随时与学生分享喜怒哀乐。“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汪雨申的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学生半夜生病,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学生成绩下滑,他促膝谈心、对症下药;学生感情受挫,他细心开导、化解心结……学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人文学院一位毕业校友这样评价:“汪sir像我们的兄长、老师、引路人,我们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
  经师易求,人师难遇。除了在生活中对学生关爱有加,汪雨申还十分注重全方位育人。他担任交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党校主讲教师为学生党员开党课,为港澳台学生开设关于上海历史变迁的专题报告,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开设演讲与辩论专题课程,还执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艺术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汪雨申还是《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作者之一。他独立负责“俗文俚语”篇的撰写,在自我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不忘饮水思源,从语言文化角度为大学生提供了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读本。

  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汪雨申的辅导员工作对象,除了中国学生,还包括2000多名留学生。他指导创建的“仁·闻”网络文化工作室,在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上以“语伴”为主要板块,面向全体交大学生发布语伴信息,既解决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问题,也为中国同学提供了很好的中外交流机会。
  果不其然,在汪雨申支持和帮助下,2018届挪威留学生欧阳海在全校评选中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并立志做一名在挪威和中国之间架桥的友谊使者;2017级意大利留学生马克也是如此,从一名五星级酒店的大厨转变成一名研习汉语的大学生,不仅在央视“汉语桥”节目有着精彩表现,去年还获上海交大留学生之星和“感动校园”人物称号,立志要为意中世代友好做当代马可·波罗。
  “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并逐渐成为知华、友华的国际使者。”汪雨申说,“只要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着中国,既会讲好中国故事,也会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声音。”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6月21日第2版)

 

 荐稿人:ffy 2019-06-21  执行编辑:zjy  2019-06-21  责任编辑:lyh 2019-06-26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弘扬科学家精神 做新时代追梦人
下一篇两弹精神:铭记开垦者,争做前行人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