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恭喜侬啊!新婚快乐!早生贵子!” “海滨,祝贺你找到人生另一半!祝福你们以后一直幸福下去!” …… 这些天来,“救火英雄” “全国道德模范”王海滨以新郎身份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上个月他领了结婚证,新娘是老乡,两人计划明年元旦在老家江苏高邮举办婚礼。了解这事前前后后的上海百姓纷纷在网上刷出“贺喜”! 5年前,闵行华漕镇诸新三村一幢居民楼突发大火,5楼住户王海滨冒着浓烟和明火冲出门,挨家挨户敲门叫醒邻居并大声呼救。最终,邻居们及时撤离安然无恙,海滨自己却被严重烧伤。大火在他身上留下“光荣的痕迹”。 德者受尊,好人好报。如今,救火英雄步入人生新阶段,得知婚讯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为海滨送上祝福。 “其实我原本并没有打算公开结婚的消息,就连领证也没有晒在朋友圈。”王海滨腼腆地笑着说。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如潮涌般的祝福,王海滨引用了“仙剑奇侠传”里的经典台词“旧的回忆和新的开始”。“‘救火英雄’的故事可以翻篇了,我的人生即将开始新阶段,不仅是成家立业的责任,还有我将为之奉献终身的公益事业”。在华漕镇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海滨工作室”于2018年揭牌,为王海滨的公益志愿者行为插上了新的翅膀,海滨工作室接了很多公益项目。 “一方面是想尽我所能帮助烧伤患者,另一方面是通过更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比如,我们想做一些短视频,以趣味方式普及安全知识。还有举办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培训班,发放针对烧伤患者的爱心包,包含有入院后所需要的生活用品,比如用来拧瓶盖等的小工具。这些都来自我的实际经验……”谈及工作室未来的公益计划,王海滨一改腼腆,向记者一一道来。 甜蜜开始 王海滨领证的日子是10月26日。他说这个日子没有特别的意义,他的生日是10月25日,当天恰好是个周日,新娘小金要加班,两人就商量着推迟一天,“以后可以把两个纪念日合在一起过”。 这个甜蜜的“新的开始”为人所知,可能始于华漕镇一位基层干部小刘的朋友圈。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贾春旺前来慰问王海滨时,偶然得知他婚期将近,便送上殷殷祝福。在场的小刘将这喜讯发了朋友圈,没想到祝福纷至沓来,不少街坊邻居回复:“我要吃糖!” 婚事一传十、十传百,热闹非凡,令小刘也感到意外:“海滨为人低调,本不想大张旗鼓地宣布,没想到我这条朋友圈却把这个消息传开了。”过去五年,因为工作缘故,她和王海滨接触很多,她眼里的海滨低调、上进,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还年轻,想真正为社会做有用的事。” 如果不是五年前的那场意外,出生于1989年的王海滨可能早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最近两年,王海滨一直忙于公益事业,并没有太把个人问题放在心上。直到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对婚恋的看法。“疫情之下,一下子多了大把个人时间。新闻里,战‘疫’前线那些感人的爱情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2月14日当天,王海滨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组抗疫情侣的照片,主动和家人、朋友敞开心扉,说起正考虑找对象的事了。 缘分说来就来。2月,王海滨姨奶奶在医院陪护住院的老伴,空闲时就找自己姐姐视频聊天,两位老人说着说着无意间就为海滨拉起了红线——姨奶奶身旁的护工听闻此事,便把自己的侄女、同为老乡的小金介绍给海滨。 2月底,王海滨和小金互加微信。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江苏高邮,疫情之下不能见面,两人便开始了“网聊”。就这样,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今年夏天,小金为了海滨搬到了上海,并在一家培训机构担任英语老师。 说起妻子小金,腼腆的王海滨全程 “嘴角上扬”:“她比我小5岁,单纯可爱,有点任性,像个小孩子,喜欢追剧、追‘爱豆’……”他称小金为“小朋友”,携手走过的日子温馨而甜蜜。比如,王海滨喜欢看书练字,他练字时小金就在一旁静静陪伴,而海滨也会陪着她一起追剧;原本无辣不欢的小金,因为海滨忌口,也在家陪着他清淡饮食,外出吃饭时海滨则会特意为小金点她爱吃的辣菜;海滨喜欢早睡,原本习惯晚睡的小金也慢慢开始早睡早起……这股子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令王海滨倍感珍惜。 烧伤疤痕仍在,王海滨曾问小金:“为什么选择我?”小金表示自己并不在意外表,“看着看着就习惯了,心地好才是一辈子的。”更令王海滨感动的是,小金的爸爸也曾对他说,“敬佩你是个英雄,我们放心把女儿交给你。” “救火英雄”光环下的王海滨,也渴望平凡生活的“小确幸”。他向往钱锺书、杨绛那样的爱情婚姻,两个人不仅是夫妻,也是朋友,可以一起做很多事,看书、旅行、健身……对于未来,他满怀憧憬。 听闻王海滨有了甜蜜的“新的开始”,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也纷纷为他送上祝福。昨天早晨,华漕镇红卫村召开党员大会,王海滨作为讲座嘉宾刚一上台,村民们便报以热烈掌声,祝福话语在掌声中频频响起;既不是邻居、也算不上熟识的小蔡阿姨始终关心着王海滨的近况,得知这个好消息,小蔡阿姨也特地赶来送上祝福…… 被这么多人关心牵挂着,王海滨感到既暖心,也有些惶恐,“我没办法一一去找到他们,回报他们。我能做的只有把他们的爱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很美好”。 浴火重生 王海滨至今仍住在当年火灾发生的那栋楼里。 如今,诸新三村小区整洁干净,沥青地面平整干净,一进东北门,就能看见地上用黄色油漆刷着“消防车道禁止占用”八个大字。 2015年6月16日,所有老住户都能脱口而出的日子。住在四楼的一家三口习惯早睡,男主人黄军平在熟睡中先是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紧接着是砰的一声炸响,这让他立刻警醒,起身开门查看情况。此时,家门外已是黑烟滚滚,黄军平扭头就往卧室跑,立即把妻儿叫醒。 当黄军平夫妇再度打开门时,楼道里已经滚烫得无法落脚,他们只好退回家中等待救援,黄军平将119、110、120打了个遍,妻子总闻到一股焦糊味,伸手一摸头顶才发现刘海竟然被燎焦了。 只有敲门声还在响,黄军平却看不清是谁。 那晚,一楼的防盗铁门被烧得发烫,保安拿着灭火器焦急万分,直到有个人从里面将门打开,随即瘫倒在地。 “第二天早上,整个小区都知道了他的事。”小区居民池林根老人的回忆里,人们第一时间得知,多亏了住在五楼的男青年,他逐一敲响了从六楼到一楼的11扇门,救下11个家庭。“从六楼到一楼,不过80级台阶,但那短短40秒里的每一秒,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倒在家门口的王海滨被紧急送往瑞金医院烧伤科,烧伤总面积达到88%,生命垂危。 彼时,炎症爆发让王海滨陷入长久的沉睡,直到一个半月后才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醒来。 王海滨无比思念家人,幸好一位社工阿姨每隔几天就会来探望他一次,“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她叫什么,也不知道她是谁,我只知道她手机微信里有妈妈发给我的视频”。 见到社工,就能见到妈妈,这支撑王海滨挺过了最难挨的日子,“我后来哭着跟社工阿姨说,等我好了,一定要加入你们”。 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海滨一动不能动,每天忍受锥心刺骨的换药之痛,心里却在想:不知道家人和邻居们有没有受伤的?家被烧了、房子没了,家人要住哪里?受了这么重的伤,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今后工作怎么办?如果没了工作,自己要怎么办?在社工阿姨传递的视频信里,王海滨一点一点得知,在他受伤后社会各界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上海各大医院与烧伤相关的医学专家联手开展救治、会诊;闵行区、华漕镇联合文汇报社等单位举办筹款义演,短短3小时筹集了173万元救治费用;事故发生的当天,闵行全区数百市民踊跃献血,仅用2小时就筹集到了急救所需的5000cc鲜血,在手术中挽救了他的生命…… 王海滨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几百位素未谋面的兄弟姐妹的血,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留在我体内的血是那样的热,就如同我能够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温度和心跳。” 在这股热血支持下,王海滨咬着牙撑过了大大小小20多次手术。 整整两年后的2017年6月20日,王海滨已能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独自行走,他又回到曾住了多日的重症监护室。“你知道吗,原来躺着和站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躺在床上时,他觉得重症监护室的一切都遥不可及,2年后亲自走进来才发现这里原来门窄屋小。 凡人善举 跨过了重症监护室的门,也跨过了心里的那扇门。2018年3月,王海滨结束了所有的康复治疗,回归正常生活的同时,也全身心投入践行当初的诺言——行动起来,做公益。 疤痕和疼痛,是烧伤病人必须直面的痛苦。 回忆起第一次看到满身伤痕的自己,王海滨感到,“心里有什么东西崩塌了。”而对常人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对烧伤病人而言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易如反掌这个成语,我现在已经做不到了。”王海滨翻动着自己的右手,有些无奈地说道。 更难愈合的是心理上的伤痛。在王海滨康复治疗期间,曾有病友前来探视,“明明是大热天,他却穿着卫衣,戴了袖套,脖子遮得严严实实。”正是这份感同身受和“经验之谈”,让他选择了帮助烧伤病人作为公益行动的第一站。“我的心愿就是帮病友们脱掉心里的袖套。”两年多来,王海滨坚持每个月去瑞金医院、长海医院和阳光康复医院,敞开心扉与烧伤病人交流、谈心,舒缓安抚他们因病痛而产生的低沉情绪,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病人眼中,王海滨坦然站立的姿态,已经是一种无言的力量。有一次在瑞金医院,一个9岁的小朋友手指被严重烧伤,他担心自己以后不能再写字、运动,王海滨什么都没说,在他面前拿出自己的手机,打了一盘游戏。小男孩看看手机,又看看王海滨,没一会儿眼睛透出了光,王海滨知道,他的信心回来了。 王海滨的坚强与勇敢,不只鼓舞了病友,属于他的公益舞台越来越大。烧伤病人康复后,要怎么拧开矿泉水瓶,独立自主地穿衣服,避免磕碰……这些烧伤病人小问题,被王海滨制作成70页的PPT,无偿分享在烧伤病友微信群里,此外他还通过语音、视频、照片等方式指导病友们如何护理伤口、如何复健肢体。 青年学生是王海滨最喜欢的交流对象。他去过华漕学校、文来实验学校等学校,给学生上德育课,讲述救火故事以及治疗康复之路,参加他们入团宣誓和毕业典礼;在特殊学校与孩子们一起上烹饪课、体育课、美术课,而他所讲述的伤疤背后的故事,都让孩子们听得专注而认真。 从2018年起,王海滨连续三年担任华漕镇进博会“五彩”党员先锋岗的志愿者,风雨无阻坚守岗位;2019年夏天,他开始担任诸新三村垃圾分类专职监督员,每天2小时站在垃圾箱房边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帮助物业现场破袋……面对异味和蚊虫叮扰,居委会干部们劝他多休息,可王海滨从未迟到早退。 救人,亦是自救。一系列凡人善举,让王海滨愈来愈感到自己“被需要”。 暖流涌动 2017年11月,王海滨获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消息传到上海,引起热烈反响,“我们身边需要好人”这一共识在全社会形成。 在海滨工作室墙上的显眼处,有一张华漕镇“关护王海滨”志愿服务队的照片。王海滨指着一个个熟悉的笑脸,与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他烧伤住院期间,父母因照料他而无暇顾及年迈的奶奶。同小区的王奶奶便主动上门帮忙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同时,华漕镇居民们自发组织了这支志愿服务队,热心参与的人群中还有医生、律师、民警等等,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尤为感人的是,在王海滨尚未脱离生命危险之时,为让奶奶安心在家,邻居们约定,整栋楼都暂不接通有线电视,保守这个秘密。 被爱包围的王海滨,想把这份爱散播到更远的地方。201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海滨工作室”。两年来,王海滨和志愿服务队深入医院、社区和学校先后开展或参加了200多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累计时长已经超过1500多小时。 “我是一名普通的闵行区华漕镇居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我是这座城市文明实践的亲历者、受益者和参与者。”在许多次演讲中,王海滨都喜欢以这样的开场白讲述他的经历。 上海也从未忘记这位“救火英雄”。连日来,王海滨找到另一半的喜讯不断引发市民和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而王海滨所在的闵行区,就在本月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区),且位列全国直辖市12个参评城区第一。 在闵行区,礼遇“身边好人”,不仅有一束鲜花、一张证书、一个表彰的精神鼓励,还有更多付诸实际的关爱。例如,闵行区率先实施关爱道德典型“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道德典型窗口服务礼遇机制、开展关爱道德典型健康行动及节日走访……一系列举措诠释着对凡人善举的尊崇,更彰显了崇德向善的风尚。 “我坚信,我和你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让社会充满爱、更温暖,让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我想,我们会是‘人民城市’中的志愿公益种子,社会的正能量将会在我们手中发散传播。”在昨天的讲座现场,王海滨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窗外阴雨绵绵,室内暖流涌动。 (文章来源:《文汇报》2020年11月28日第5版)
荐稿人:lry 2020-11-28 执行编辑: zjy 2020-11-28 责任编辑:lyh 2020-12-01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 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