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刘智卓在甘肃民勤治沙点。②梭梭树嫁接经济植物。 ③“板扎”老师刘智卓在支教。④“绿格公益团”志愿者制作草方格。
“一个麦草方格需要4个人合作、耗时10分钟才能完成;一株梭梭苗从播种到发芽需要7天;一棵肉苁蓉的完整生长周期是365天……”说到这些位于祖国西部地区的植物,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如数家珍。 他的眼神里有光,他的脚下是一条不平凡的“赛道”——从2016年开始,刘智卓就投身治沙公益事业,立志和沙漠化“赛跑”。 这是刘智卓目前的“战绩”:过去五年来,他带领着团队,共在西部地区栽下10万多个草方格,固定黄沙2000余亩,造林3000余株。他推广的梭梭树,嫁接上经济植物的治沙扶贫新模式,已帮助当地农户在防风固沙的同时实现创收。 一名95后上海交大硕士生为什么会如此投入地在沙漠种树?刘智卓的回答很简单,他的愿望是“把漫天飞沙的沙漠,变成一片绿色的梭梭林”。 “很多人在做人生的选择时,习惯于将赛道的挑选放在首位,似乎认为自己选一条容易走的路,更容易做出成绩。但我更相信坚持的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只要足够投入、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刘智卓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人。日前,他被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 “我要带着团队继续治沙!” 在刘智卓就读的上海交大,很多学子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都会听到一个故事:任教于该校的孔海南教授坚守大理15年,只为守护洱海的水清月明。榜样就在眼前,刘智卓选择了追随。“在我听说了孔海南教授的故事后,就下定了决心,要投身环境治理”。 很快,机会来了。2016年,刘智卓带着9个大一的同学从上海出发,来到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治沙点。到大漠深处,刘智卓当时的心情是震惊。“‘沙漠化’这个词,在课本上早已耳熟能详,但真的走进其中,才知道什么叫‘黄沙漫漫’”。 当时,刘智卓每天的任务就是帮助当地居民一起制作草方格。制作麦草方格,首先要在沙漠里挖出一个10多厘米深的沟壑,将麦草填进去,最后再用沙子固定住麦草。工序看似简单,可在风沙和暴晒的恶劣天气下,对新手而言绝非易事。每次干完,他几乎都会因为缺水和上火讲不出话,皮肤因暴晒蜕皮,耳朵里都能倒出沙子。 14天的实践很快结束,但在风沙侵蚀的残垣中,一个个草方格以及当地一张张防沙治沙的面孔,却再也挥之不去。就像心中燃起了一把火,刘智卓的脑海中出现一个声音:“我要带着团队继续治沙!” 但是,一个纯学生组织的公益活动,怎么吸引其他志愿者?刘智卓不仅让同行的志愿者靠口碑宣传,他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把沙漠中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从第一期10个人的小队,到第二期30个人报名,再到第三期几百人报名,“绿格公益团”的队伍逐步扩大,至今已发展到800人,拓展至全国30多所高校。 “我们不是疯子” 随着团队规模越来越大,在志愿者接力治沙的过程中,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了。“我们要花14天时间做的草方格,当地熟练工一天就能做完。以这个速度对抗沙漠化,似乎是杯水车薪,那我们做这些工作有多少意义?”来自同伴的疑问,敲打着刘智卓的心,促使他陷入思考:既然是一支有专业傍身的大学生队伍,能否通过技术赋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治沙之路? 在不断的调研走访中,“肉苁蓉”进入了他的视野。肉苁蓉是一种高经济附加值的寄生植物,成熟后可以作为药材出售,而肉苁蓉的寄主梭梭树,恰好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是治理沙漠的优良植物。 那么,能不能让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萌生了这个想法后,刘智卓联系了研究肉苁蓉的专家、上海交大的李晓波教授。双方几经探讨,决定达成合作,将这项技术引入沙漠。 “我们不是疯子,这件事情真的能干成!”2018年的某天,当刘智卓带着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的技术找到当地农户时,不少人听了以后连连摆手,“靠这就能赚钱?不靠谱!”原来,在当地也有一位商人,为了在沙漠种树散尽家财,最后还欠下一屁股的债。所以,不少村民都认为这个商人“疯”了。而眼前这名大学生竟然提出种树还能挣钱,“怕不是也失了心?” 刘智卓做起事来,还真带着一股“疯劲”。他找到了村民口中的商人“曾叔”,双方一拍即合。在上海交大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当地如今已形成了肉苁蓉7000多亩、锁阳10000多亩的种植规模。 看着蒸蒸日上的种树事业,村民们终于相信了这群年纪轻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其中。这两年,刘智卓欣喜地发现,有些农户的家里新建了厕所。“说明大家的经济状况真的好起来了。大家的生活跟着好起来,这就是对绿格最好的奖励。” “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连续几年在西部治沙,也让刘智卓深刻地认识到一点:扶贫先扶智。2019年,刘智卓在结束大学本科的学习后,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去西部支教。 被派到云南省洱源县职业高级中学后不久,同事和家长们便听闻了这位“板扎”老师的厉害。“板扎”一词是洱源话,意思是“靠谱,能干”。 在班级发现有的学生基础较差,甚至不会背九九乘法口诀表,刘智卓便坚持给这些学生“开小灶”,补习落下的学习进度,并和支教团的队友联系了社会爱心人士,建立专门的基金会来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我不觉得我是最美的人。”在采访结束时,当记者问及怎么看待“最美大学生”称号时,刘智卓给记者看了一段“绿格公益团”拍摄的微电影。电影中,一位治沙人双手抱头,低声呜咽:“一株苗都没活。前年是被兔子吃了,去年又被老鼠吃了,今年又是怎么了?”有人拍拍他肩膀,劝慰他,“你真该休息休息了!”只见治沙人重新整理工具再出发:“干到风沙止步的时候再说吧!” “直到风沙止步。”刘智卓说,相比那些长期坚持在一线的治沙人和公益人,他只是渺小的一粟,只不过很幸运地被看见。他认为,“最美”的称号要送给所有为支援西部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者。“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来自于大地,汇聚于大海。环西部需要我,基层需要我,那我就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文章来源:《文汇报》2021年1月12日第7版)
荐稿人:ych 2021-01-12 执行编辑:lyh 2021-01-13 责任编辑:zjy 2021-01-1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