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0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21年5月7日第3版 |
“永远以战斗的姿态追梦圆梦” |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 |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阅读次数:3850
|
南部战区陆军某基地组织开展“学党史、学英模,做新时代奋斗者”主题党日活动, 杜富国受邀与战友们面对面交流,分享成长故事。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他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幕,是爆炸发出的火光。 2018年10月11日,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雷场“轰”的一声巨响传来,一枚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为战友遮挡了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他就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一个以血肉之躯为战友挡住危险,负伤后依旧向阳而生的90后排雷英雄。 现在,除了“排雷英雄战士”之外,杜富国还有一个身份——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因为眼睛看不见,杜富国需要花大量时间背诵稿件、精心磨合,之后才能开始录音。“(节目)成功播出后我觉得挺开心的,也很知足。”杜富国坚定地说,“我的新长征路才刚启程,请大家放心,我会永葆党员初心、军人本色,永远以战斗的姿态追梦圆梦!” “到雷场去战斗” “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2015年,当驻守边防的杜富国得知上级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在申请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那时,身边有人劝他:“地雷不认人,何必去冒这个险?”杜富国铿锵有力地回应:“怕死就不来当兵了,我要到雷场去战斗!” 刚到扫雷大队时,上级准备安排杜富国到炊事班,但他坚持到一线去排雷。经历了数月集训后,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400余名战友,义无反顾奔赴扫雷战场。 在搜排4号洞雷场一片不足3平方米的区域时,当地村民都说在这里踩踏过多次,“肯定没雷”。战士们向下清理了近半米也都是生活垃圾,可杜富国执意不忽视任何死角:“如果我们遗漏一个角落、遗留一枚地雷,老百姓踩到可能就没命了。”他主动带头利用半天完成清理任务,最终在周边搜排出爆炸物10余枚。 杜富国当时的队长龙泉至今记得杜富国申请入党时说过的话:“我入了党,就有责任带头干、挑担子。”龙泉说,走上雷场不到一年,杜富国就成了大队组建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在扫雷作业中,杜富国常常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大家都称他是“雷大胆”。负伤后,杜富国仍然希望能“装一双智能手继续去排雷、去战斗”。 从“戍边尖兵”到“扫雷能手” “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百炼成钢”,这是杜富国的成长秘诀。 新兵下连,杜富国面临专业跟不上、体能不出众、动作不协调等难题,他暗自发誓:“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空隙时间啃教材、午睡时间勤加练习、每天早晚坚持负重跑……不懈的努力最终让杜富国在连队中脱颖而出。 中老33号界碑是全团公认最难走、最艰险的,按惯例不让列兵参加。但杜富国打破了这个惯例,他下连一个月后就主动申请,成了当时唯一一个到达33号界碑的列兵。令全团官兵更加刮目相看的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杜富国还是列兵时,就被破格推荐参加预提指挥士官集训,在上等兵期间就担任了副班长,是公认的“戍边尖兵”。 “一名优秀的战士,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及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形成的。”入伍这些年,杜富国从事过4个专岗,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置身生死雷场,杜富国深知“跟死神打交道,没有真本事不行”。刚到扫雷队时,他学习扫雷理论十分吃力,首次理论摸底考试成绩只有32分,这让他下了奋起直追的决心。杜富国的父亲记得,儿子的扫雷教材,满是圈圈点点的笔迹。渐渐地,杜富国的理论成绩一次比一次高。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学会5分钟,学精要5年”。为把笨拙的探雷器练成自己的“第三只手”,杜富国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为了练就探雷针的手感,他把连队的草坪扎了个遍。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束,杜富国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准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分辨出是金属残片还是雷管引信,还探索出“田字切割法”,设计出多功能卡口沙箱。 最终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中,杜富国的所有科目被评为优秀,成功拿到了扫雷“入场券”。在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杜富国累计进出雷区1000余次,排出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实现了从“戍边尖兵”到“扫雷能手”的完美转变。 “军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向冲锋的方向” 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雷场地势险要、自然环境复杂、布雷密度高、雷障种类多,很多情况下只能人工搜排。人工排雷是密切配合、生死相依的团体战,杜富国总是主动把危险留给自己,把战友护在身后。 杜富国的班长刘贵涛记得,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他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自己命令,杜富国说着“班长,这种小事,让我来就行了”,就匍匐到地雷前开始作业。“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争着上,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让我来’已成了他的习惯。”刘贵涛说。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在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进行扫雷作业,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杜富国对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上前清理浮土时,“轰”的一声巨响传来,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为战友筑起了一道生命的“挡墙”,自己失去了双手双眼。 “军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向冲锋的方向。”如今,回忆起那次爆炸,杜富国表示从没后悔过,“我们是以命相托的兄弟,换了谁,都会这么做。” 杜富国负伤后的坚强,让主治医生陈雪松都深感钦佩和震撼:“我们当医生的见多了伤残生死,但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坚强的战士。只要部队领导过来探望,即使蒙着双眼、缠着绷带,他都响亮答‘到’。” 2018年11月24日中午,一场特殊的一等功授勋仪式在病房中举行。杜富国用残缺右臂敬礼的照片令网友动容不已:“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我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正常人。”谈及很多人都用“英雄”来形容自己,杜富国笑着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在生活的“战场”上,杜富国依然是强者。负伤后,杜富国从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等最基本生活技能开始,每天积极投入康复训练,练体能、练写字、学播音……逐步找到了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向。“他比以前更爱笑,更开朗了,想尝试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杜富国的妻子王静说。 前不久,南部战区陆军组织开展“穿越时空的对话”新老英模访谈,有官兵提问“是什么给了你不懈奋斗的勇气”,杜富国回答:“只有经受住伤残所带来的考验,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是身为一名军人该有的样子!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在不同的战位上继续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今后的人生更加出彩。” 荐稿人:lry 2021-05-07 执行编辑:lyh 2021-05-07 责任编辑:zjy 2021-05-0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