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0-07-13 【编辑录入:ltzltz】 文章出处:《作家文摘》2010年7月6日 |
“高考状元”的心魔 |
作者:冉金,刘高阳等
阅读次数:13708
|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份报告传递的“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的社会情绪让曾经的高考状元刘迸很不舒服,“高考状元其实也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紧箍咒套在我身上。” 刘进曾为一个高考状元难过——1979年湖北状元蒋国兵2008年在多伦多自杀。在他看来,蒋或许就是因为戴上了社会强制赋予的“必须要优秀”的紧箍咒而不快乐,最终因为不快乐而离开。 争夺成风 对高考状元的物质奖励日益水涨船高。从地方政府、中学学校到商家企业都以各种名义给予重奖。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一个月就获各方奖励68万;2009年,四川省巴中中学董伟夺得理科状元,当地玫府重奖学校100万,加上清华为争夺董伟付出的奖学金和学费全免,以及地产商给予的数万元奖励,围绕董伟产生的经济效应高达110多万元。 同时,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状元的崇拜进一步强化。能否招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成为衡量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风潮也传递到中学教育。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各所中学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不遗余力。2009年,在浙江,两所学校为了证明高考状元出自本校而“大打出手”。教育部门虽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却始终只落得一纸空文, 走出心魔 王广宇说自己彻底从高考状元的心理光环中走出来,用了15年。1991年,他以黑龙江绥化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但状元的光环反而让他陷入了心魔。 在同学眼里,大学时的王广宇孤僻寡言。每天早出晚归,只在教室和寝室的两点一线间穿梭。那时王广宇把学习本身当作“精神寄托”,“实际是扭曲的心理”。 刘进当年进人科大后也曾遭遇类似的心理困境。他所在的少年班八十多人,大都是奥赛优胜者,刘进“突然发现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是第一了”,陷入恐俱。 而王广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源于一堂课。当时,他被老师叫上去答题,答完后,下面同学都说他答错了。老师很诧异,明明做对了,你们怎么说他做错了?同学全都不语。这个细节暴露出他的人际关系有多“紧张”。 大学最后一年,她拿自己做了一个“实验”:试着减少学习时间,和同学更多交往。结果发现,成绩平均只下降了五分,却找回了久违的存在感。 1996年湖南省高考状元凌云毕业后一直在几个媒体间辗转。不久前他再次离职。当记者与他联系时,情绪低落的他婉拒了采访。他不愿再提起当年有关高考状元的往事。他说这个十多年前的称号已无意义。相对社会过高的期望值而言,他默认自己是高考状元里的“失败者”。 “这一切没什么意义” 莫思多曾以创历史纪录的文科最高分665分成为1998年重庆市乃至全国文科状元。数学满分。她的分数之高后来者无人超过。她几乎是高考史上的一个神话。 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成绩第一的莫思多放弃了保研,进人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工作在北京,有着令人羡慕的薪水,但莫思多却渐渐感到疲惫和厌倦。 让她更感慨的是,身边很多人虽然顶着高学历高工资社会艳羡的光环,不过,大多数人就像高考一样,在工作中完全丧失了追求自我兴趣的动力,成为一名只是“不停比较薪水”的技术工人。 工作3年后,当她申请去北爱尔兰读教育学专业时,对方问,从未学过教育的她为何会选择教育专业,莫思多回答,自己虽然是中国的高考状元,上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所接受的教育却并不能塑造一个很好的人格,她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被这个教育体制证明是最优秀的人,却丧失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想找到问题出在哪儿。 2005年,莫思多离开中国留学北爱尔兰。没想到,她最先从外国男友麦克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本质。麦克只有瑞士高中学历,井不急着上大学,工作了三四个月挣了一点钱,然后到欧洲旅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麦克的弟弟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当学徒工,学的是花匠。每周除了上课,会有两天在工作。相比于刚进职场的大学或高中毕业生,有着更丰富工作经验的学徒工,在社会上也不会受歧视。在很多行业,技术工人甚至比大学生更重要,同样有机会做到管理层。 而学徒工参加工作后,只要通过考试,也可以重新进人大学就读。在瑞士,教育是终生的。 在莫思多看来,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把大学设定为改变社会层级的一道门;为此而生的高考,执行的是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不是塑造一个人,只是一味以竞争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对高考状元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宣传和奖励,和宣传中彩票无异,给社会和他人的所谓激励,不过是一种幻觉,“那些在街上被城管赶来赶去的孩子才是需要激励的人,即使他知道隔壁住了一个高考状元,他有社会资源和可能性变成高考状元吗? “真的要改变人们的命运并不是给他们一种幻象,宣传这个社会上个别的人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而是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最优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部分受访高考状元为化名)
荐稿人:109 2010-7-12 执行编辑:zjy 2010.7.14 责任编辑:tmy 2010.7.1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