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位老人请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感慨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24年6月25日是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让我们重温历史,感悟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以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致敬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奠基者。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不到2年时间便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才9天的邓稼先婉拒导师带他去英国的邀请,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1958年8月,34岁的邓稼先接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光荣任务,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由于工作需要严格保密,邓稼先回家后平静而坚定地对妻子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为它死了也值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带领科研队伍全身心地投入氢弹研究中。两年零八个月之后,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响。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85年7月,邓稼先被检查出直肠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心系国家的尖端武器研究,忍着病痛与核物理学家于敏共同书写《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实验室模拟水平。
二十八载隐姓埋名,二十八载艰苦卓绝,二十八载无私奉献。28年间,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100%获得成功。邓稼先曾深情地表示:“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赋诗痛悼这位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回望历史,为扭转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挨打困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强国梦想,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自力更生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号召,冲破重重阻挠从海外归来。据统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中,有19位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成归国的。
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留学德国柏林大学,1934年回到风雨如磐的中国。1959年,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一时轰动世界。举世瞩目之时,他却突然销声匿迹。每当别人问起时,妻子便打趣说他“到邮箱里去了”。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党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作为科教兴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863计划”一举将中国推向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
彭桓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先后获得哲学博士、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彭桓武辗转回到祖国。此后,他的名字就与中国在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上的辉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人曾问彭桓武:“年轻时您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彭桓武的回答铿锵有力:“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拳拳赤子,豪情尽显。
程开甲,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创建者。1950年,程开甲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为了配合国家战略需要,这位让美国、苏联都战栗的中国“核司令”在10年内四次转换研究方向,只因一句“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要我做什么都行”。从1962年到1984年,程开甲一直坚守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前后主持了30多次核武器试验,成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深情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面对奖项,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历史将永远铭记以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他们与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志向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立下“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铮铮誓言,谱写了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殷殷瞩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攀登科学新高峰,创造科技新辉煌。
(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配图、荐稿:lry 2024—06-23 执行编辑:zjy 2024-06-23 责任编辑:lyh 2024-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