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彩云天气创始人兼CEO袁行远在“造就”演讲上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
分钟级的天气预报真能实现吗 目前对于极端天气主要的探测手段是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常被安置在高山或者建筑物的屋顶上,它可以向周围230公里的范围内发出无线电波,就像蝙蝠一样。想象一下,你用耳朵可以听见外面正在哗哗下雨,而气象雷达就像是给你装上了顺风耳,你可以听到200公里以外是否正在下雨。 当然,预报极端天气有一套自动化的系统。比如,我们开发了一套冰雹防御系统。当冰雹接近时,预警系统会变成黄色;当它更接近的时候,预警系统会变成红色,并且可以计算出冰雹的速度和方向。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指挥地面的防雹队朝冰雹打一些炮弹,这样可以减少冰雹带来的损失。 在美国,龙卷风可以提前5到10分钟进行预报。所以说,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极端天气的预报越来越精准。 那么,中长期的天气能否被精准预测呢?科学家把地球划分成很多个网格,同时把大气层也分成很多层。每个网格上的一个点,都能探测出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向等各种气象要素,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物理定律以及应用方程,预测出在下一个时刻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天气数据预报体系可以很精细地模拟出全球各地的天气情况。目前,这套系统最长可以预测未来两周的天气。 而对个人来说,我们关心的是更精准的天气预报。我们想要知道的并不是笼统的天气情况,而是更具体的预报,比如我所在的地方30分钟以后会不会下雨。 那么,几点几分下雨的精准天气预报真的能实现吗?为此,我们团队构建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超过3000核的GPU进行运算,累积上百万张雷达图后,我们把所有的天气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马上会下雨的天气,一类是不会下雨的天气。就这样,经过两年时间,在积累了超过200万张雷达图、40000亿次的预报数据后,我们终于能够精确地预报某地某时某刻是否会下雨。 最神奇的是,我们并不是通过某一条标准去预测天气的。我们通过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告诉计算机,在这些情况下马上就要下雨了,在另一些情况下不会下雨,计算机通过自己深度学习,掌握了分析图像进行天气预测的能力,从而实现了精准的天气预报。 同时,我们也得到了用户的支持。每天,有几千条用户的反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会告诉我们真实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经过几年的累积,彩云天气App已经有了上百万的用户。 为了让更多人使用这套系统,我们公开了彩云天气的API,以便分享给其他的合作伙伴。比如,小米手机自带的天气App就是彩云天气提供的,这套系统不仅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的几点几分会下雨,还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的空气质量。 让天气预报变得更准确 回顾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943年,他在论文中提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机器去模拟人的思维。而这个机器后来被数学家冯·诺依曼实现了。再后来,气象学家和冯·诺依曼合作,在1950年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数值天气预报。 曾经有一个天文爱好者叫叶泉志,在很多年以前,当时国内还没有数值天气预报,他就自己做了一个网站,叫作“晴天钟”。这个网站提供给天文爱好者使用,可以进行辅助天文观测,看日出和日落,还可以进行全球天气预测。叶泉志还写过一篇科普文章,叫作《人人都是气象专家,亲自预报几点几分下雨》。 我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如果人可以利用气象雷达去进行天气预报,那么计算机一定可以通过运算进行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当时我在北京的阿里巴巴集团工作,虽然有很好的前景,但我仍然决定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我表示想去做天气预报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长期以来,大家对天气预报的印象就是不太准确。而且,我又不是做这一行的,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你不可能做好。 但是,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天气预报变得更准确,岂不是一件造福社会的好事情?于是,我坚持做了这件事情。我希望能在大家的支持下,继续实现精准天气预报的梦想。因为这不仅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而且可以助力中国气象预报的发展。
配图、荐稿人:xscclf 2025-03-05 执行编辑: lyh 2025-03-06 责任编辑:zjy 2025-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