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9-11 【编辑录入:admini】 文章出处:2008-08-17《解放日报》第2版

一个不止于体育的话题
作者:司徒伟智  阅读次数:24847


报道陈燮霞勇夺首金,有个引人注目的标题《父亲一句话支撑16年》。哪一句话?即“再苦也要坚持”。———原来,双臂一挺,117公斤杠铃举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姑娘并非天生,而是长年累月“苦”出头的。

  

  这就叫“成似容易却艰辛”。别光瞩目健儿们在场上摘金夺银、无限风光,其实在场下都一样“苦”。你看日前记者采访孙海平教练,他给了一句“刘翔苦啊!”时时须防受伤、防吃错,防这防那,更有无尽头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认为刘翔连“普通人”的生活标准都达不到,在深层次上是一种恰如其分。

  

  再看奥运开幕式,李宁飞天点火,让整个世界惊叹。然而,拨开那份轻松飘逸,瞧瞧背后,你该发出另一番惊叹。尽管曾是体操王子,但空中转身横走却需要不同的发力方式,况且年届四十五,“王子”老矣。练,只有赶紧练,冒着每练一圈都浑身酸、腿脚麻的折磨。“我每天下班,都下半夜,快天亮了,还能看到他一个人在空中转,非常感动。”连张艺谋导演都不由惊叹。

  

  不止是在奥运会,真的,我们的健儿几曾奢望过有舒舒坦坦就破纪录、领奖牌的那一天?中国女排的翻身仗是从大松博文的“魔鬼式训练”起步的,袁伟民接下去又领着姑娘们从难从严,练得哭鼻子……最后才有五连冠。

  

  体育精英的总结简洁明了———要不同凡响,要创新出奇,就须艰苦奋斗。这条赛场规律,意义超逾赛场。这种精神状态,尤足振奋国人。

  

  都说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似乎“头脑创业”就得了,发展“第一生产力”岂用得着“出大力流大汗”?可是,知否知否,成功之道乃刻苦之道,亘古不变。“爱国爱公理的报酬是痛苦,爱国爱公理的条件是忍得住痛苦。”此乃救亡图存岁月胡适的警句,却于和平发展年代依然保持其清醒剂效应。知识要内化,不下笨功夫钻深吃透,它无从成为你的本领;知识要物化,拒绝栉风沐雨、亲劳胼胝,再好的图纸也是画饼充饥;知识要进化,没有夜以继日的实验、观察、创新,你就等着遭淘汰。    

  

  视野放开去,不出非常之力者难竞非常之功,经验教训比比皆是。无须自责脑瓜子笨,也没有缺胳膊少腿,甚至怨不得“上级不给政策”,只要你这个单位或项目仍然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甭想出类拔萃那档子美事。这也合乎人们常说的刻苦的凡人胜过有天才的懒汉,情商比智商更来得重要的道理。比如,拿时下很多人都摇头的足球运动来说,记得施拉普纳来华不久就曾直言不讳:“现在中国队的一些球员,讲条件在先,努力进取在后。平时抽烟、喝酒,生活作风、训练作风均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一晃过往十六年,真不知改进几许?

  

  末了,我特别想说的是刻苦精神的代际传承。现在大城市的孩子不要说汗流浃背、双手磨出硬茧的重活了,连家务劳动都基本绝缘,“男生不会煮饭,女生不会织毛衣”早已不算新闻。真要像抓“早期教育”一样来抓“早期劳动”才好,须知积久成习,习性必须从小抓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一书中那段话,何等正确:“要记住,童年时期流的每一滴汗水,顶得上成年时期许多天紧张的劳动。童年时期种出的每一捧粮食,其意义好似堆积如山的金色小麦,好似肥田沃野。”

 

 



荐稿人:112  2008-08-18     Tj:150 2008-09-11

 

0
 

上一篇我们应当怎样思考人生的价值
下一篇十八岁的梦想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