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5-2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5年5月22日第3版 |
15年走出10万公里服务路 |
作者:本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肖鑫 王泽锋
阅读次数:8571
|
二军大博士团深入“四区”送医送药送技术
“王医生,我要当妈妈了……将来也要让儿子当军医,去造福老百姓。”今年“五一”刚过,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妇产科医生王丹欣喜地收到一封来自广西的感谢信。 去年暑假,王丹作为该校第十四批博士团成员到广西桂林兴安县开展医疗帮扶时,婚后6年未有生育的小樱找上门来哭诉。王丹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对小樱进行心理疏导,并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出一整套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他们来寻求帮助,就是冲着我们的‘军字’招牌”,王丹眼里流露出一丝自豪,“如今她成功怀孕,家庭幸福,就是对我们博士团最大的褒奖”。 这只是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团坚持15年不间断深入老区、边区、营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四区”开展送医送药、健康宣教、医疗帮扶,真心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让青年博士走向社会、投身实践,在服务军民的过程中察民心、长才智、立信念,是我们培育学员军人核心价值观、铸牢他们爱党报国立业信念的有效模式。”该校政委陈锦华告诉记者。自2000年以来,该校积极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发起的百支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的号召,加强对博士团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博士团活动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每年针对服务地的疾病谱,专门选派思想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博士深入“四区”,截至目前,该校博士团是全国唯一一支连续15年服务不断线的博士团。 第一批博士团团长陶斌义回忆道,2000年第一批博士团12名成员携带近20万元的药品物资和医疗器械,历时月余走遍新疆和田地区两县一市,行程8000公里,诊治病人6000余人次。阿依木汗是和田地区一名刚满11个月大的女婴,收治时已昏迷3天,博士团成员、神经内科博士李永生采取腰穿检查确诊孩子患的是“病毒性脑炎”,经过一整天全力抢救,小阿依木汗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和田地区原副书记刘尚林说:“博士团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让和田人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 据了解,去年该博士团荣获上海市社会实践30周年“十大最具影响力项目”,并连续15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五部委评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014年12月,东海航空兵某部。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王涛因在身负相当于5人体重的载荷下、连续飞行6个小时,导致腰椎间盘旧伤复发。这时,前来巡诊的博士团成员、该校长海医院李伟红副教授用随身携带的“腕踝针”为他治疗了10分钟,王涛的疼痛当场止住,当天下午就投入正常训练。该部政治部主任陈振魁赞道:“博士团不仅送来了健康,更是送来了战斗力。”博士团成员临走前都给大家留了联系方式,并当场邀请危重患者到上海跟进治疗,承诺“一站式”服务全程到底。 类似故事还发生在消化内科博士杜奕奇身上。2001年,他随博士团在青海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帮扶期间,悉心将胃镜技术传授给该院医生,并帮助该院建起胃镜室。如今14年过去了,该院在消化道疾病诊治方面一直保持先进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远隔2400多公里之外的杜奕奇一直坚持通过电话、邮件、定期巡诊等方式,不间断为该院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带。 “边远艰苦地区缺医少药,博士团不仅要为他们送医送药送温暖,更要送技术送本领,变输血为造血。”该校校长孙颖浩坦言。针对边远艰苦地区常见病、多发病,15年来博士团手把手帮教他们操作呼吸机、腹腔镜、消化内镜、泌尿微创术等易上手的实用新技术,共进行技术带教10万余次、手术示教500余台、业务讨论600余次、理论授课210余场,以实际行动为“四区”培养出一支支“常驻博士团”。 “博士团坚持用好用活社会大课堂,把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知识向业务技能转化的‘桥梁’,有效拓宽青年才俊成长成才的渠道和空间。”该校政治部王连锁介绍,博士团15年来足迹遍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广西、浙江、上海、安徽等9个省、市和自治区,长达10万余公里的服务之路,不仅回应着“四区”群众的呼唤期待,更是诠释着新时期军医大学锻造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的责任担当。 作为身边的楷模,博士团成员们“零距离”影响和鼓舞了一批批军医大学学子。去年,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曾勇救落水群众的该校学员王苏豫从临床实习点返校后,第一个递交了支边申请书。过去15年中,该校共有近万名毕业学员主动要求赴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实现了学员100%递交支边申请、100%服从分配、100%安心保障基层。
荐稿人:lry 2015-05-22 执行编辑:lry 2015-05-22 责任编辑:zjy 2015-05-2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