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2-2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12月24日第11版 |
英语励志哥有个梦想 |
作者:本报记者 龚洁芸
阅读次数:6141
|
——记残疾人运动员王彦章
在王彦章24年的人生中,他从没有迈开双腿肆意奔跑过一次,但他的人生道路,也有着“崎岖的精彩”。作为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运动员,他是残奥会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上海队和国家队里令人钦佩的那个“励志哥”。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一名运动员委员。2015年,他获得“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两三岁时,妈妈发现儿子起步晚,还总是踉踉跄跄。医院的一纸鉴定,犹如晴天霹雳:王彦章出生时因为缺氧,引发了痉挛性脑瘫。从那时起,王彦章就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500米外的学校,其他同学走走只有10分钟,他拄着拐杖,走走停停,半个小时都到不了。王彦章也曾懊恼过自己的身体,但他从来没有对未来失去信心:“因为我有一个坚强的母亲。” 王彦章记着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冬夜:五年级那年,妈妈用自行车驮他回家,两人连车带人摔进水坑。妈妈使劲把他抱起来,给他披上雨衣,自己却淋着大雨推着他继续往回赶。这一路,王彦章哭着回到家。“妈妈要我明白,残疾没法改变,但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她希望我坚韧不拔,不向命运屈服。” 初一暑假,妈妈把年仅13岁的他,送进上海市残疾人训练中心,住校,当运动员。 王彦章的“第一堂课”,是观摩上海坐式女排训练。上海坐式女排队是残奥会金牌得主,训练场上姐姐们充满斗志的叫喊声让他震撼,“她们中有的残疾程度比我还严重,但她们在属于自己的运动场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这个小家伙肯定能出成绩。”启蒙教练肖文斐见到他的第一句话,让年幼的他信心倍增。 王彦章投掷天赋很快显现:2008年,17岁的他铁饼扔出45米,位列当年世界前三。那一年,王彦章因为年纪太小,伤残程度评级没得到国际认可,最终与北京残奥会失之交臂。 得知落选的那一刻,“一切都没了意义”。一个多月里,王彦章把自己封闭起来,并萌生退役念头。这时,妈妈对他说了一句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又回到了熟悉的田径场上,这一练,风雨无阻,又是7年。2012年伦敦残奥会,机会终于垂青他,王彦章夺得F32-34级男子铁饼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虽然经过理疗和相应的动作更改,王彦章的腰最后痊愈,但他开始思考:每一次,我们都在更改之后才被通知,然后跟着改,如果残奥委会运动委员会里有一个中国运动员,至少能在技术更改讨论会的时候提出不一样的声音,而不只是被动地去接受。他想成为中国残奥运动员的“代言人”。 没有英语基础的他,开始在线自学英语。 每天训练结束后,他就打开电脑,和外教老师练口语,一下午两节课4个小时,几乎一天不落。短短一年多,他的英语突飞猛进。10月份多哈世锦赛期间,国家队队友突发胃痉挛,大家手忙脚乱时,王彦章用流利的英语充当翻译,第一时间缓解了险情。这天之后,“英语励志哥”的名号在国家队里流传开来,王彦章也成为了英语学习的传奇人物。 如今,王彦章拥有上海市劳模、全国五一奖章、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众多荣誉,但他说自己很平凡:“只想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荐稿人:lry 2015-12-24 执行编辑:lry 2015-12-24 责任编辑:zjy 2015-12-24 修图:109 2015-12-2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